"为了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将继续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工程""通过学区制、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强弱学校结对帮扶等措施,大幅增加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供给"……如何发展义务教育,各地开出的药方总少不了这几味。不过,让人困惑的是,"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加大供给,家长的择校焦虑却不降反升。对于家长的择校焦虑,一个高频解释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还是太少,在"僧多粥少"的形势下,热门学校、学区自然受追捧。 当前,多地将"名校集团化办学""名校扶持弱校"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剂良方。在一些地区,名校也确实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按理说,名校集团化了,弱校得到了扶持,就不应当再有弱校存在了。孩子能在家门口接受优质教育,家长怎么还会产生择校焦虑呢? 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地方的"名校集团化办学",其实相当于"合校并学",即给名校扩容,并没有达到教育均衡的目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种操作方式: 一是以区域内某学段优质学校为龙头,就近将同等类型的薄弱学校合并,成立以龙头学校贯名的"某某教育集团",集团管理干部、教师、教学资源共享。 二是打着"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的旗号,名气较大的高中合并附近的初中、小学,初中合并附近的小学、幼儿园,成立以名校贯名的"某某教育集团"。 如此"名校集团化办学",表面看似乎有利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则是打着名校的招牌,进一步扩大名校规模和影响力的"换汤不换药"之举,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均衡问题,还催生了新的教育不公平——一些被合并到名校麾下的学校成为家长择校的首选,那些没有被合并的农村中小学自然会被家长边缘化,这也是城区学校大班额严重、各地择校热依然存在的根本原因。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一些地方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后,受办学空间的限制,教育集团无法在同一个校区解决片区内各个年级学生就学的难题,只好把不同的年级分散到不同的校区,给学生上下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比如,一些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本可在家门口的学校上学,集团化办学后却要到离家十几里路的另外一个校区就学,交通、安全都成了大问题。 另外,一些实施"十二年一贯制"的教育集团,为了留住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打了政策的"擦边球",在小升初和中考时实施"直升生"政策,挤占了本该考入本校的其他学校的招生指标,这也是家长对这类学校趋之若鹜的直接诱因。 由此可见,"名校集团化办学"只是小范围解决了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并没有改变名校的性质,无法让"择校热"降温。解决择校热问题,需彻底摈弃"名校思维",均衡搭配教育资源,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所中小学。 从硬件来看,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对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彻底改善薄弱学校的设施设备,使其达到或超越名校水平,不再有"名校"和"普通学校"的区别。 从软件来看,要借"县管校聘"改革的大好时机,均衡搭配县(区)内优质校长和教师资源,建立健全县(区)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其达到名校水平,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都能接受优质教育。这才是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