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摘 要: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下,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基于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提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在合适的专业开设创业课程;在所有专业不单独开设创新课程,而是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把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其中。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职业教育 课程体系 策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战略支撑,提出并强调必須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相关要求,给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以下简称《意见》),并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此,《意见》提出了九条主要任务和措施。
  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相关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5月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发[2016]4号)文件,强调指出,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世界大势所趋、发展形势所迫。
  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创新,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
  把创新驱动提高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反复强调"第一动力",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这一战略部署,要求有一大批人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创业、会创业、能创新、会创新。于是,为满足国家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需要而培养一大批能创业、会创业、能创新、会创新的人才,就必然成了国民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创业创新方面,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因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就是教会人们工作。换句话说,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教会人们"怎么做",比让人们知道"是什么"更具优势。这里试图在《意见》指导下,探讨职业教育视阈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为此,需要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在职业教育视阈下的内涵。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1.创业教育
  创业指向行业领域,其客体是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对完备禀赋的行业。创业是发现了机会并采取实际行动,把其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的系统化的复杂过程。
  所以,创业教育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为学生创业提供建议路径。由于行业准入对法人的限制或行业进入对资源的要求,创业并非适用于所有专业(教育职业,以下同)。
  2.创新教育
  从个人阅历角度看,指向行业领域的创业也属于创新范畴,但当以职业的眼光从工作过程角度看时,创新范畴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创业且指向工作领域的其他内容。下面所要讨论的"创新",就仅限于指向工作领域的这部分内容。于是,对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做如下阐述。
  创新指向工作领域,其客体可以是工作中的某个点。创新是指以恰当的思维模式提出非常规的或有别于常人思路的见解,并在其导引下,利用现有的物质和知识,在合适的环境中,为满足社会需求或理想化需要,而改进或创造新的方法、事物、路径、环境、元素,并能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以新描述、新发明和新思维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
  所以,创新教育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方法、创新策略、创新思维,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指向工作领域,因而创新适用于所有专业。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无论从工作指向角度,还是从工作过程角度看,创业与创新都应该属于不同类型的创造行为或活动——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不仅是量的不同,更是质的不同。这就导致了构建课程体系时,对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所采取的策略不同:创业课程只在合适专业(行业侧面→职业面向→专业)开设;不单独开设创新课程,而是把其要求融入到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工作领域→学习领域→课程)中。
  欲把创新创业教育要求落实到专业的教学活动中,进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工作,质量标准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水平要求,是后续工作开展的重要遵循。
  针对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意见》给出的路线图是:结合服务面向、办学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制定专业的教学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刻理解该项意见,可以得出如下策略。
  根据专业教学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专业的职业面向和培养目标,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利用合适的职业分析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出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有三个维度,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品性目标,最终形成表现目标。这里之所以强调表现目标,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职业教育领域与在学科教育领域之不同突显出来;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在不同专业之不同突显出来。
  把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到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从而得到完善后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相关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下,全面修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锻造创新精神、养成创业意识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针对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意见》给出的路线图是:为满足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努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寓创新创业教育于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深刻理解该项意见,可以得出如下策略。
  1.创业课程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的职业面向,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课程。
  2.创新课程
  细化创新能力维度(產品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发展创新等),并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结合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把它们与专业核心课程群对应,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能力矩阵(见下表),开发已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群。
  3.构建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合适专业开发创业课程;在所有专业开发已融入创新能力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群,构建并不断完善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课程群的课程体系。
  如果意识到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性,那么,就会感觉到以上策略摒弃了简单增加若干门与创新创业有关的独立课程的做法,转而基于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对课程体系做恰当调整,并对专业核心课程按创新教育具体要求进行重构,把后增加的新要求及新内容与原有的要求及内容有机整合,进而使之在一个更新的层面上再次达到平衡,实现所谓螺旋式前进。换句话说,这样的策略不是习惯性地做"加法",而是创造性地做"积分",积极地利用了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因此,这里提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深入分析《意见》所给出的指导性路线图,可以发现该策略实际已被包含在《意见》的字里行间了——是有其意义和价值的。
  四、小结
  在试图把创新创业培养目标融入到原有培养体系时,目前广泛采用的做法是特别增开几门创新创业课程。在实际教学实施中,它们被当做公共课程来讲授。这样"强行"增开创新创业课程,会导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告诉我们,简单地把系统各部分"堆"放在一起,并不能实现系统整体本应具有的功能,所以"强行"增开创新创业课程对达成创新创业培养目标的意义不大;二是作为不与具体专业工作相结合的公共课,创新创业课程只能讲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基本意识、基本精神等,而这些内容对满足特定专业的工作需求确如隔靴搔痒,只是纸上谈兵,更遑论形成创新创业能力了。
  本文所提策略的要义,是把创新创业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到专业核心课程中,让学生在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活动中"遇见"发生在工作过程或工作结果中的"创新",且随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一起完成心理结构构建,并努力保证学习进程确实与相应的心理结构建构进程同步。由于这样的"融合"实现的是意义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积分"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求和"过程,符合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的要求,所以至少从理论上讲,对形成创新创业能力是十分有效的。
网站目录投稿: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