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小学科研怎样走进教师


  当下,不少中小学校虽然组织了课题研究,但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教师对科研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在笔者看来,中小学科研走进教师,课题的评奖先要走进教师。
  从科研现状看,中小学课题研究的立项级别越来越高,获得的奖牌和奖杯也越来越多,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却不见长进,不少科研成果徒有其名。实际上,评奖方式和内容本身就是课题研究的指挥棒。也就是说,评奖怎么评,中小学就会怎么做课题。
  所以,各级教科研机构应下沉到学校和课堂评奖,既要减少立项、开题、中期检查和结题等"繁文缛节",又要淡化文献综述、研究背景和研究目标等理论上的要求,把教师从"成果包装"等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重点考察课题研究以后,教师实际素养的变化情况:教师是否在围绕课题行动研究,师生精神状态是否改变,教师对教材是否有自己的理解,上课时师生之间是否有思想交锋,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此外,还可通过面试、座谈和个别交谈等形式,了解教师研究的参与度,考量教师对课题的思考深度,对相关理论的学习、汲取和内化情况,对研究过程的认识和感悟等。还要倒逼教师提问,看他们是否能发现并提出问题,问题是否有广度和深度。这样的评奖,既能甄别出研究的真伪,又避免了课题成果的抄袭,从而促进教师的真正发展。
  其次,校长的思想要走进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大多来自于教师,校长要用科研思想改变教师。一要克服科研的功利化,不再为博眼球、忽悠家长、自己的面子而科研。二要有定力顶住应试压力。题海战术、教学"搬运工"的陋习在教师群体中一直存在,改变这一状况,学校要发动教师把磨课磨题变成课题,把论文写在课堂上,这是最佳的科研切入点。教师只有把课堂和习题研究透了,学生才能学得更好。
  当然,研究不是"灵丹妙药",不可能一蹴而就。校长要耐心等待,要宽容教师犯错并勇于担责,要为教师搭建各种研究平台,更要用制度的力量激励、保障教师的研究行为。
  再次,教师要努力走进研究"内核"。教师在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考试、找学生谈心以及活动的组织等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也是教师做研究的最好课题。为此,教师要教中生疑,以疑为研,以研促教,以教促研。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用理论武装头脑,梳理、总结经验,提炼、转化并生成"草根理论",推广应用,反哺实践,这样的课题研究才有意义,才是中小学教师应有的科研姿态。
网站目录投稿: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