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院士寿星有哪些长寿心得


  突破百岁的贝时璋院士,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这位曾创立"细胞重建学说"的长寿科学家,历经百年世事沧桑、目睹百年科技巨变的老人,下面来看看院士寿星有哪些长寿心得吧?
  随着苏步青院士、陈省身院士先后作古,1903年出生的贝时璋院士成为大陆惟一健在的、1948年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也是最年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百岁院士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体健康,而且仍在继续工作。
  过了百岁之后,贝时璋的味觉、嗅觉和触觉功能还很好。只是从1999年96岁开始,他的听觉和视觉功能逐渐萎缩。与人对话时,就由家人用水彩笔写大字给他看,或者用手指写在老人的手心里。贝时璋用放大镜细细看每一个字,偶尔碰到字数多的问题也会提抗议:写得简单一点嘛!
  贝时璋的思路仍很清晰,也比较健谈,尤其与人谈起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间都不停顿。有时,家人害怕老人话说多了会累,想让他停下来喝口水,他都不理会。小儿子贝德常风趣地说:"爸爸太激动了,话说得刹不住车了。"
  贝时璋讲话时要戴助听器,但目的是听自己的声音,这样使他的谈话比较系统、连贯。2003年编纂论文集时,没有讲稿,贝时璋也能思路清晰地做一至一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如不戴助听器,听不到自己的讲话,那样条理会乱。他现在常说,"我这样的年岁,脑功能好,记忆力(信息储存)和思维活动(信息加工)都好,只是信息输入功能(听觉和视觉)差一些,这种健康状况已经是很好了。"
  2004年8月间,贝时璋左前臂长了70多年的一个瘤子突然往外流血水,贝时璋住进北大医院做了手术。虽然不是什么大手术,毕竟是百岁老人,医院十分谨慎,术前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检查结果是一切指标无一异常,各个脏器功能完全正常,手术也十分顺利。原来预期对于这么高龄的老人可能需三周时间才能拆线,结果两周就拆了线,之后刀口恢复得也相当好。
  贝时璋一生没有生过大病,98岁之前没有住过医院,除了正常的体格检查,他是不去医院的,平常几乎从来不打针吃药。
  总结自己的长寿经验时,贝时璋认为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注意营养。老人的养生之道看似简单,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值得人深思。确实,如果一个人在名利上面太计较,单纯为了名利、为了荣誉、为了金钱,这样免不了要伤脑筋,无疑是给自己制造思想负担,必然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对人厚道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一生从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自然能问心无愧,心宽体健。
  以前还去办公室上班时,像别的老人一样,贝时璋早上起得很早,吃完早饭便步行上班,穿过人来车往的马路,七点半准时来到实验室。如果碰上阴天或者下雨,他就提前出发去上班,绝不会因为天气而迟到一分钟。中午如果按点下班,就正好赶上交通高峰,贝时璋觉得虽然自己健康,但还是小心为好,他总是迟一点离开实验室,等高峰时刻过去了,路上行人和车辆不再拥挤,才高高兴兴地回家,这的确是一个保护自己的好方法。这也可以看出,贝时璋是一个对自己很客观的老人,不争强好胜。
  从中关村北一条街的住所到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来回3000步,这条路贝时璋走了整整40年。今天,这位年逾百岁的资深院士虽说已不再往返于这两地之间,但前几年,他仍坚持每天在自家室内、走廊和阳台上走3000步。自己还编了一套操,按摩手脚、头部,活动身体各个关节,每天操练两次。这两年,走得慢、步距也小,走的步数少了些。进入冬天,则每天早晨在卧室走10分钟,坐在床上练10分钟,白天再到走廊、客厅走一走。这个年岁了,走路不用人搀扶,与人握手时总是那么有劲,应该说是得益于他常年的这一系列锻炼活动。
  从小就热爱劳动的贝时璋始终把自力更生挂在嘴边,自己的能力所及尽量减少别人的负担。每天起床后,他先整理自己的卧室兼工作室,收拾床,抹桌椅板凳,然后倒尿盆。像铺床、拉窗帘等简单事情不说,贝时璋常年坚持洗自己的内衣裤、袜子、手帕和抹布。每天用温水洗三次脸,夏天全身用热水洗一次,冬天分上、下身各擦一次。
  2003年年底,贝时璋因为肺炎住进医院,医生说幸亏贝老身体底子好,否则像这种年纪要康复特别困难。尽管有保姆照顾个人起居,但是贝时璋还是自己动手洗衣服和做一些简单劳动,有时候还跟保姆抢着做。他把做点家务事视作"运动",当作是一种趣味,让自己暂时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片刻。
  在饮食上,他的原则是早上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不挑食,荤素搭配,讲究营养和热量,吃饭要讲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的搭配。蛋白质很重要,吃得太少对脑子影响很大,脑子要用蛋白质来补,要多吃一些。油不要吃得太多,动物脂肪少吃,植物油关系不大。至于口味,身为南方人的贝时璋惟一的要求是清淡,除此而外,有什么吃什么,从来不挑剔。除了注意营养搭配外,贝时璋还注意食品卫生,有意思的是,他在吃饭的时候要使用两双筷子。除一日三餐,他基本上不吃零食;除水果外,不吃生冷食物,饭菜全吃热的,所以从来不闹什么肠胃病。
  贝时璋在德国留学时,学生中盛行吸烟,他也学会了吸烟。烟一直吸了60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说戒烟,便从此再不抽烟。他也从不吃补药和营养品,只是每天坚持吃四片复合维生素B、六片维生素C。之所以每天坚持吃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贝时璋认为根据自己的细胞重建理论,维持好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平衡,是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的重要环节;而细胞解体和细胞重建的平衡,是靠机体氧化、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来维持。吃一定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就可以维持氧化、还原系统作用的平衡,从而可以对抗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以及维持和提高脑功能,保持健康。有时,为使睡眠好些,老人也吃安定片。
  贝时璋喜欢和年轻人相处。在他身边就活跃着一群年轻人,贝时璋和他们在一个课题上共同研究交流,合作非常愉快。年轻人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头脑敏捷,接受新鲜事物快,多和年轻人交朋友,能使老年人萌发童心,可以调节心理,保持愉快心情,消除孤独、寂寞、烦躁、忧郁等不利于健康的情绪。这就是一位世纪老人、一位生物学家对于生命本质的诠释。
  贝时璋是一位对职业有着崇高感的优秀科学家。回顾自己的一生,贝时璋说,从封建社会开始一直生活到今天,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巨大变化,他觉得这是进步。但无论时世如何变化,作为学科学的人,科学道德是很重要的。对于从事各种各样职业的人来说,职业道德还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心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爱真理,为国家做贡献,为人民谋福利。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是呆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实验即使失败,也不泄气,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继续前进;要不嫌麻烦,肯花工夫,有耐心,有毅力,最后总会成功。
  贝时璋92岁之前,每天都坚持去实验室上班。从1996年起,贝时璋便不再去实验室了,在家里工作,算是开始了老年生活。
  在家里,贝时璋每天工作三小时左右。不能再到实验室亲自做实验,但他仍坚持阅读书刊,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信息和动态。他现在虽耳背,视力越来越差,但思维仍清楚,还经常写些笔记和短文,力争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工作是老人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每晚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洗漱之后,贝时璋晚8点就上床睡觉。以前起得很早,冬季5点半,夏季5点,近年来是早8点起床。老人的睡眠质量还可以,有时醒了就想想科学问题。
  目前,贝时璋仍在做的工作主要有两件,一件是继续对他建立的"细胞重建学说"及其与之相关的重要生命科学课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与研究。以前,贝时璋都是自己执笔整理,后来因为身体的原因,研究所里专门给他配备了一名助手,帮他摄影、摄像、做文字整理。贝时璋说,他要把进行这项工作的思路和探索研究得到的认识作为"备忘录",交给研究所和国家,是否会对后人有用很难说,如果能够给他们一些参考和备忘也就心满意足了。另一件工作,是回顾和总结他从事科研和教学80年的心得体会与经验,以及他创建并长期领导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建所思想与实践,贝时璋把这件工作称作"回忆录",同样也要交给研究所和国家。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为您介绍院士寿星有哪些长寿心得的内容,另外本网老人安全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老人养生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以便让老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网站目录投稿: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