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社会的构建必须遵循理论为先导的原则,使全体社会成员在观念上形成对道德社会的认同,才能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道德社会的归属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新时代的创新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职业奉献精神等构成了当前道德社会构建的理念基础。 关键词:道德社会;道德;理念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因此,道德社会的构建也要遵循理论为先导的原则,使全体社会成员首先在观念上形成对道德社会的认同,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道德社会的归属感。 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首先,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魄,是一个民族"精气神"的集中展现,凝结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民族品格的自然流露。当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总结长期执政经验坚持并创新民族精神的产物,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是构建道德社会的精神指引和价值归属。其次,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老年人曾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为社会进步奉献了青春,现在他们处于年老体衰,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状态都不如从前。因此,社会要增加对老年人的关爱,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创造条件,在社区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设置老年人社区工作岗位,对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年人经考核合格后自愿上岗,负责社区、街道的治安巡逻、从事义卖等能发挥老年人特长的工作,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为。设置老年人旅游基金,每年享受定期出游,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再次,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在物质基础较为丰厚的今天,勤俭节约往往被人们遗忘在角落,导致大量资源浪费。须知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现代化的目标还未实现。因此,勤俭节约意识须臾不可无,我们要在继续创造物质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弘扬自强不息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中国朝着现代化目标迈进的重要信念,也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燃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德社会的构建不求一气呵成,但绝不能半途而废,要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熔铸进道德社会构建的全过程。 二、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及现实的存在方式。道德社会的构建需要创新精神。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传统道德观中有些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和易于被人们吸收转化的,有些则是不适合社会发展变化、不易被人们接受的,对于适合的要很好的继承,对于不适合的要坚决抵制,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要创造更多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的道德原则和道德遵循。构建道德社会我们要积极吸收一切对我们有益的道德思想和道德理念,借鉴国外社会道德发展的有益成果,并结合实践进行改革创新,实现为我所用。同时要加快对道德社会构建对理论研究工作,使理论研究跟得上实践发展的步伐,为构建道德社会提供适时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指导。其次,坚持学习精神。大道至简,有时候最深刻的规律就寄存在最简单的生活和事物中,但是必须通过学习来获得高超的见解和深刻的体悟。学习不但可以增长知识才干,更可以开阔眼界,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自信,而且可以"提升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为,提升人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境界。"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更新,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要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养成乐于学习、勤于思考、踏实进取的习惯,时刻保持思想和头脑清醒,坚定道德信仰。 三、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共同体。只有在社会共同体中,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才能为个体自由的实现创造条件。可见,要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就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是道德社会的行动原则。社会主义中国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集体主义精神,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引导人们学习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把个人利益同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相结合,时刻关心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首先,树立主人翁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应把自己看成是大家庭中的一员,急家庭之所急,思家庭之所需。在集体中要坚持以集体利益为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把集体荣誉感融入道德意识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中。只有集体事业发展了,个人利益才能得到实现。其次,树立道德楷模。"中国之所尚,在圣贤。"道德模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是道德社会构建的重要旗帜。构建道德社会的伟大事业离不开榜样人物的引领,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先进模范作用和道德感染力。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好带头作用,要讲道德,树模范,办实事,以德化人。充分发挥榜样模范的带动作用,使道德模范成为道德社会构建的中坚力量。因此,要树立形象鲜明、大众熟知和认可度高的道德典型,加强对道德模范人物和道德事迹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崇尚道德的精神追求和社会风气。近年来,开展的"感动中国"人物、"最美人物"评选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四、职业奉献与享受并行 职业奉献和享受并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讲奉献,不讲享受和权利的实现只会压制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在职工利益得到实现的情况下,才会迸发出积极工作、改变未来的热情。社会主义社会已建立了较为丰厚的物质基础,虽然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所倡导"各取所需,按需分配"的目标,但在社会主义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要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产品和信息服务以满足人们日常学习、工作、交往和生活的需要,提高职工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使人们心情舒畅,不断提高人们为道德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道德社会既不能只讲奉献,不讲享受,也不能只讲享受,不讲奉献,要享受和奉献并行。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6. [2] 陈炳水.道德立法: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的法律保障[J].江西社会科学,2001(1):13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4]梁漱溟.中国文化的命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