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一些与之有关的乱象却又"如约而至"。比如,在安徽某高中,近千名高三学生的陪读家长赶在凌晨抢拜"神树",敬上高考前最后一个农历十五的头炷香,结果竟然因为香火太旺而引发火灾。 据媒体报道,该校各种神秘莫测的规则和禁忌盛行于校园。比如,学生在高考前放孔明灯,希望获得好运,但黄色属于禁忌之列,因为"黄了"就不好了;送考生的车队,前三辆大巴车的车牌尾号必须是"8",出发时间是上午8点8分,而头车司机一定要属马,寓意"马到成功"。 无独有偶,山东禹城高三家长给考生求"圣水"和神符。河南的100多个考生亲友团身穿汉服、手拿祈福牌去嵩山书院拜孔子像。所有这些诡异行为集中在一起,真让人难以明白科学昌明的今天,在一些人那里,高考怎么成了一些迷信思想狂欢的场合? 人类学研究早就发现,在人类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刻,将希望寄托于神袛之类的"信仰"就会应运而生。但高考明明靠的是学生平时积累和临场发挥,怎么也给求神拜佛提供了这么大空间?是个人缺乏自信,还是以为高考真的只是"撞大运",抑或家长们实在焦虑过度难以自拔?在笔者看来,这几种心态都有可能存在。 现如今,高考录取率年年上涨,如果只求孩子考进大学,那家长们大可不必如此紧张。问题是,家长和学生对进大学的焦虑弱化了,但对进什么样的大学的紧张却强化了,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不失时机地打出"非名校不上"的口号,更是人为加剧了家长和学生们的紧张情绪。于是乎,每年临近高考,一些看起来很荒唐的现象总是层出不穷。 如果这些看起来比较荒谬的活动能缓解家长们的紧张情绪,反正高考就那么几天,倒也罢了。但是,这些家长最应该反思的是,难道他们对孩子的期望是以高考为终点吗?一些学生不顾全面发展的科学要求,一味拼答题技巧,埋头死学,"两耳不闻窗外事",最后即便高考成功,考进名校,那么接下来呢?有的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如愿敲开大学校门之后,却找不到新的发展方向,因为他们过早消耗完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看到的这类案例还少吗?一些原本在高中阶段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考进大学后却变得"泯然众人",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却没能取得应有的进步。大学四年毕业后,一些学生并未学到多少本领,毕业之时除了一纸文凭,并未获得足够支撑其人生下一阶段发展的东西。 当许多家长还在一门心思把孩子送进名校,为此不惜求神拜佛的时候,中国社会却已悄悄地进入真正的"新常态":在多年"学习、学习、再学习"之后,中国的发展战略已变换成"创新、创新、再创新"。尤其是当前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社会上对真才实学越来越看重,对学历的崇拜正在淡化。比如,一些户口控制严格的大城市如上海,面对创业者,已经将落户标准中的学历要求悄悄降低了。文凭不比营业执照和专利证书重要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近了。不讲综合素质,没有真才实学,哪怕能跻身名校,即便赢在了起跑线上,却未必能赢在终点线上。那些依然在为孩子高考求神拜佛的家长,是否想到了这一层? 进大学本来是为了接近现代文明,可是为了进大学却做出这许多不符合现代文明的荒唐行径;进大学是为了让孩子在人生竞争中抢得先机,可是如此只顾进大学却让孩子最后可能失去竞争中的先机。当一切真的成为现实之时,如今着魔似的家长情何以堪?会悔不当初吗?普通家庭本来资源有限,却被白白浪费了,同时受损的还有孩子的未来,岂不可惜?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中国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文凭社会注定会被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社会所取代。如果不审时度势,最后抓住的只能是时代的尾巴,求神拜佛望子入名校心切的家长们,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