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天才型的代表性人物,纯粹从用光的领域来说,达芬奇提出了许多与摄影相关的观点。 这些观点涵盖了光线、阴影、色彩、透视等方面,在那个摄影术仍未发明的年代,这些观点可能是达芬奇为了绘画而做的观察。 以达芬奇的天分而言,他可以胜任不同的角色,他不仅是画家,同时他还是美学家、雕刻家、建筑师、音乐家、数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解剖学家、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 图1、达芬奇非常重视影像的立体感、光影及空间的营造。这张人物的部分运用晕涂法,让人物可以自然柔和的呈现,在背景的部分,使用的则是大气透视法。 画名:蒙娜丽莎(Mona Lisa) 作者: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年份:1503~1506年 画作材质:油彩.版画,77cmx53cm 馆藏处:法国巴黎,罗浮宫 我们摘录达芬奇一些重要的观点如下,这些数据整理自达芬奇流传于世的笔记本。 1、光与影:光是黑暗的驱逐者,影是光的遮断。 2、阴影:阴影非常的重要,如果只热衷于华丽的色彩,忘记了阴影可以使平面的影像变得立体,那是非常不恰当的。立体化的影像会让人惊喜并且印象深刻。 3、暗室中的强光:当强烈的光线从高角度投射进入阴暗的空间时,光影的感觉将可以强化空间的立体感,而平面的绘画便可用此手法得到犹如三维空间立体感。 4、大气透视:介于肉眼与物体之间的媒质,似乎会使物体变成媒质的颜色。介于物体与肉眼之间的媒质越厚,物体越会失去原来的颜色。 还有另一门我们称之为空气透视的透视学,因为我们能够根据气氛的不同辨别出各个在同一基线上的各建筑物之间不同的距离,假如你希望在画中表示它们一个比一个远,就应当把空气表现的厚些,你应当给墙头上第一幢建筑施以原本的颜色,距离较远的建筑应使它的轮廓稍微模糊一些。 5、晕涂法(Chiaroscuro):借着光线明暗的微妙变化使画面主体形态柔和,并与周围景物融合的技法,将透明的油彩层层涂上,使底层色彩的明暗界限逐渐模糊一些。 6、暗部:阴影是光明的减少,同时它也是黑暗的减少,阴影是光明和黑暗的混合。 7、阶调:阴影可能非常深,也可能非常浅。阴影的起止出于光明与黑暗之间,可能无限减弱或无限增强。 8、直射光与漫射光:明显的单向光线比漫射光还要更加有立体感。我们去看野外的风景,比较被阳光照射的一边与被云层笼罩只受大气漫射光线照射的一边,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9、亮部与暗部:处于光和影中的物体,向光的一边比在阴影中的一边更清楚可以呈现细部的影像。 10、反差:发光体的光越明亮,被照射物体所投下的阴影越深。 你是否觉得很惊讶?前面的小标题是现在人总结,后面的文字整理自达芬奇的笔记本,在公元15世纪时,居然就有了这么透彻的用光观点。 蒙娜丽莎的光和影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画可以用来解释许多与影像相关的观点,首先,在构图上,蒙娜丽莎的右手轻轻的搭在左手上,不仅姿势十分自然优雅,而且这个手臂的手和姿势使身体形成一个三角形构图,让影像相当稳定。 在技法上,达芬奇非常重视影像的立体感、光影及空间的营造。 在人物的部分则运用了"晕涂法",让人物可以自然柔和的呈现。 在背景的部分,使用的则是"大气透视法",亦称为"空气远近法",由于空气具有密度,当物体离我们越远时,其轮廓也就越模糊,色泽就越趋于暗淡而带点蓝色。 而在蒙娜丽莎身后的溪谷和山峦中,有正在蒸发的湿润空气,好似轻烟,这便是空气中因尘粒产生的存在感,也是摄影中现在所说的"空气感",这样的手法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达芬奇手中就已经实现了。 因为有空气感、有大气透视法、有远方那淡淡偏蓝的色调及模糊感,我们便仿佛看到空气笼罩着若隐若现的苍茫大地,人物跟和场景之间的立体感、空间深度,便这样完美的呈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