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掌握了光的特性和规律,你才能够灵活地使用它。 一、光的物理属性 要做到合理有效的用光,首先需要懂得光的特点与属性。光就像任何一件摄影设备一样,是以其物理属性为基础的,而且,只有学习并掌握了它的各种特性之后,你才能够正确地使用它。另一个关键的建议是,把这些物质的规则通通放到一边去,真正优秀的摄影师是没有规则的,这就是全部的奥秘。实际上,当你掌握了光的所有特性以后,就等于获得了一张逃离规则束缚的通行证。 1、电磁学意义上的光谱 光的运动具有波动性,而且表现为不同的波长,它们被胶片、数据单元,以及我们人眼所感知的形式,往往是某种色彩。"电磁光谱"这一术语代表了一个光波范围,即从波长最短的紫外线到波长最长的红外线,而在紫外线与红外线这两极之间,就是可见光的谱系。这是一个宏大的家族-赤、橙、黄、绿、青、蓝、紫,它们组成了人像摄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色光。你可以通过三棱镜的折射光谱来认识它们,也可以在雨后天空中的彩虹下欣赏它们。 不同波长的光导致我们看到的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例如,一个苹果是红色的,这是因为苹果吸收了可见光谱中蓝色光和绿色光,然后反射到你眼睛里的就只有红色光的波长而已。同样,我们感知一个物体时,看到它具有某种色调,就知道它具有反射某些光波的能力(于是就有一定量的、经反射的光波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或相机)。进一步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暗物质,那么是因为它吸收了大部分的光波,只将很少的一部分反射到我们的视觉系统中的缘故。 当一个发光体(不管是日光,还是点光源)发出的各种波长的光谱成分等量时,我们看到的光就是白色的;当不同的波长的光不等量混合时,我们看到的光就有可能变暖(如偏黄或偏红),或变冷(如偏蓝),这就意味着一种可见光色调的形成,取决于物体反射不同光波的比例多少,其结果就是,一个物体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偏暖或偏冷的色调倾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人类的眼睛在适应和辨别各种不同色光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功能。但是我们的摄影镜头却没有如此高超的观察光辨别色的技能,这也是人像摄影中的技巧所在。 2、入射角 正如前面所言,物体以反射光的形式进入我们的眼睛,使我们看到的影像显示出某种色彩。然而,重要的是记住一点:这种来自物体的反射光是完全可以预测的,这就是入射角(一束入射光与物体表面所形成的夹角)总是等于反射角(同一束光被物体表面反射出来时所形成的夹角)的定律。 入射角示意图 假如你在一个狭长的镜面的左侧投射一束光,与镜面形成一定的夹角;马上你就会看到,镜面的右侧有一束反射光,以同样的角度射出。 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的光反射 对于镜面和其他有光泽的表面(如人的眼球),由于反射面非常平滑,反射回来的光束一般不会产生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即使是反射很少或基本不反射的表面,光线依然遵循入射角度等于反射角的物理定律。 然而,在粗糙表面上的反射面是不同的,这会形成许多不同角度的反射光,于是你不会看到一束完美的反射光,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散射光效果。这也是我们能够看到物体的表面质感和纹理的原因。 这方面的知识的积累对于提高人像摄影的专业水平非常重要。在拍摄中,你必须意识到,在你的布光设计中,直射光、反射光和阴影的区域都在哪里。要记住,每一束光都有一个入射角和一个相对应的反射角。 二、光的特性 1、色温 简单解释色温:是以一个条形磁铁的某一温度作为绝对温度的起点,差不多相当于-270℃(在我们周围已经建立色光温度),将这一温度下的色光定为0°K。由于条形磁铁在这一温度时发出的色光接近于自然光源或人工光源,因此我们就用它来形容色光,并称之为光的色温。 例如,当被加入到6000°K时,条形磁铁发出的光和夏日正午阳光的色温相同。因此有的胶片注明"日光型"或"日光平衡性"。这是胶片生产厂家用于校准色调平衡的标识,以便于提醒我们在为某个场景或对象拍摄时,使用这一色温的灯光(然而,有些日光型胶片实际上的平均色温是5500°K,这是因为此种光源色温发出的光会稍微偏暖一点,它对于人眼的感觉会更舒服一些)。要记住,这一色温可适用于日光条件下的各种场合与各种天气变化。鉴于6000°K被称为"日光色温",如果你把一只色温表放在晴朗的户外进行测量,你会惊奇的发现它所指示的色温可能是10000°K或者更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这种光照条件下拍出来的照片,人脸会显得很苍白。 当被加热到3400°K时,条形磁铁产生的光相当于室内白炽灯发出的光。室内光源是比日光更偏向橙色的光,所以,胶片生产厂家制造了"灯光型"或"灯光平衡型"胶片,以便较准在灯光条件下拍摄的彩色片。 一般来说,在摄影棚或工作室内使用照明灯或自动闪光灯工作时,这种色温的变化不会产生什么大问题,因为你的布光主要依靠那些固定不变的光源,它们产生的色温是不变的。有些经验表明,如果你在摄影工作室内使用白炽灯照明,尽管冲出的照片会因为有些偏红而显出一种陈旧感,但是只要在校准颜色时让它稍微偏蓝一点儿,就会是一张色彩非常正常的照片了。 在摄影界,有些说教被认为是老生常谈,首先而且是首要的,根据使用的照明光的种类来选择正确的胶片,你就可以获得最标准、最正常、最真实的色彩表现。其次,通过运用胶片-灯光的正确组合,你还能够控制最后的色彩显示,改变最终影像的观看效果;而且,在胶片灯光的不正确组合中,你还可以通过在镜头或灯具上安装滤色片来对其一或两者进行控制。例如,使用日光型胶片-白炽灯照明的组合,将会创造出偏橙的色调,这是因为白炽灯的色温比胶片的感光平衡更红的缘故;而使用灯光型胶片-日光照明组合,拍出的照片就会得到偏蓝的影调,因为胶片已经被平衡到光谱中偏红的范围,不能正确的表现日光的色温了。 现在的数码相机可以自动调节色温的K值,或者是使用快捷的选项,如日光白平衡、阴天白平衡、白炽灯白平衡等。使用的方法和胶片的道理是相同的。 2、光的方向 要知道,最成功的范例总是那些善于创造出单一光源效果的摄影作品。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而且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太阳,我们的生存体验已经服从于这一宇宙规律并且适得其所,我们看到一切都被当然地认为应该有一种光所照亮。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最生动的人像作品中,它们的光都是来自一个方向的原因。并不是说你在布光时,不能在主光以外的其他方向布置灯光(前提是你必须精心安排),而是说,当我们欣赏一幅画面时,如果感到照明光是来自一个方向,给人的感觉最舒服。这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原则,这是为什么有些业余摄影师会拍出多重鼻子侧影的照片,最终导致一幅作品失败的原因。 3、光的品质 取决于它的光源。简单的说,一个小的点光源会发出一束光线,当它落在拍摄物体上之后,会投射出一个明显的、边缘清晰的阴影;而大面积的发光体会发出一个较宽的光束,它所形成的阴影部分会更加开放(暗度下降),这是因为有更多的杂散光所致。一个光源的有效尺寸是看它的物理尺寸和它与拍摄对象的相对位置而定。也就是说,当一个光源被移到离拍摄对象足够远的位置时,它就变成了一个点光源,就可以为拍摄对象创造出更清晰的投影。就拿太阳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它是一个最大的发光体,但是当它离开我们很远时,它的光线只能来自一个方向并可以投下非常清晰的阴影。 由于光的质量决定阴影的质量,所以它就成为摄影师面画面造型的决定因素。当一束光投向物体时,它提供了三种基本的造型元素-高光、过度区、柔光区和阴影。 高光反射点是整个画面中最亮的部分,因为形成它的光是从光源出发经反射直接进入镜头的那一部分。高光点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人物的眼神光,其实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还可以在额头、下巴,特别是鼻梁等部位找到更多的高光点。要记住这些高光区域的形成取决于光的入射角度。 当光从高光点向阴影部分弥散时,就像在流动一样,呈现出各种色彩和形态的变化,这是在所有摄影作品中最富于表现力、最神奇灵动的部分,我们称这些区域为混合过渡区。因为这一部分光不会经反射直接进入摄影镜头,而是产生出多种混合光效(柔光)。 最后,光开始逐渐的隐藏到阴影中,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向最暗部分的过渡区。当这一区域比较狭窄时(从柔光区很快的进入阴影),我们通常称之为"硬光"或"硬调";如果过渡比较宽(从柔光区到阴影有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就称之为"软光"或"软调"。如前所说,在拍摄对象和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光源的尺寸决定着过渡区的宽窄。 4、反差 反差是一个场景中曝光最亮部分到最暗部分之间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它直接关系到画面质量和造型风格。 这里还要提到我们讲过的太阳和天空。在晴朗的天空中,阳光毫无遮拦地照射下来,这时物体的阴影是清晰、鲜明、深暗的,此时的高光部分不仅很亮,而且看上去恐怕还很刺眼。在这种光照条件下拍出的画面,将会看到非常明显的过度,明暗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有时,由于反差过渡太大以致超出了胶片的曝光容度,使阴影到高光的各部分无法很好地表现出来。 如果是一个轻云薄雾的天气,此时阳光透过云层柔和的射下来,它所形成的高光仍然会很棒,但是却没有那么硬朗刺眼了,而且阴影也很柔和,似乎不那么引人注意。这种光照条件对于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来说是非常完美的,因为反差被减弱了,所有的过渡都变得平缓而柔和。此时即使是中午拍出来的人像作品,也不会出现在晴天条件下那种可怕的阴影。如果你想得到一副满意的户外照,这就是最理想的天气了。 半阴天气时拍的户外照 现在,假如是一个阴云密布的日子。这种天气自然还不至于黑云压城或狂风暴雨,但是云层就像一块厚厚的地毯,挡住所有的阳光,整个天空就像一个巨大的柔光箱,光照条件勉强可以使胶片曝光,但是反差可就谈不上了。此次画面的阴影部分会扩大,在物体周围没有任何光源的表现,底片上所有的曝光部分都很平。这种情况下拍出的照片缺乏造型元素,反差太小,表面效果模糊,所有的细节都丢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