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路"不畅通现象在教育中并不少见,特别是那些教育质量不理想、长期处于发展低谷的学校,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在"言路"不畅通的学校,基本上只能听到领导布置工作、提要求这一种声音,难有其他"言路"。教职工们也只秉持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的原则,机械地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工作和任务。 "言路"不畅通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 一是校长的心胸与格局不够开阔。校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副校长及中层干部的汇报。但如果校长的心胸与格局不开阔,只喜欢听肯定与赞美,不喜欢听批评与质疑时,就会导致其他副校长及中层干部在汇报时报喜不报忧。如此一来,校长不仅很难听到负面消息,甚至听到的消息都不一定是学校的真实情况,很容易在"学校形势一片大好"的忽悠声中飘飘然。 二是缺少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学校是传承与创造人类文明的场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学校健康发展的应然状态。但在"言路"不畅通的学校,却只能和谐共奏一种声音,容不得一点"杂音",并且将教师的不同意见看成是对校领导的不尊重,是对学校管理的忤逆,甚至看成是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对那些有独立的教育思想、能够发现教育问题、敢于逆耳忠言的教师而言,不仅其才华无用武之地,还极易受到排挤。不表达自我、不关心对错逐渐成为教师们普遍遵守的工作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创新,不可能有学校的优质发展。 三是忽视教师在学校的主人地位。教师们没有表达"言路"的渠道,与忽视教师在学校的主人地位是互为因果的。除了工作汇报外,校长很少主动找教师谈心、了解教师诉求、了解学校情况、征求教师对学校工作意见。虽然每所学校都有工会、教代会等群众性组织,但这些组织的功能仅局限在发福利、慰问生病的教职工等生活层面,不涉及学校的发展。当教师的主人地位被忽视时,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的老师也变得少之又少。 当"言路"不畅通时,每个教师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被动工作,不再主动去发现与思考学校教育中的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者心态,既不言也不语,严重制约学校的健康发展。没有"言路"的畅通,就不会有思想的碰撞,更不可能有教育的创新发展。让全校教师有表达思想、奉献智慧的空间,让"言路"畅通,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创新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