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 100081) 【摘 要】宁夏沿黄城市群作为"呼一包一银一兰"黄河经济带的重要一极,但是当前沿黄城市群缺乏对于本地区的要素享赋,存在重复投资、盲目引进,造成产业链缺损、产业结构趋同以及分工协作弱化等现象,阻碍了地区优势的发挥。 【关键词】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发展 一、研究背景 宁夏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沿黄城市群的建设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践载体。国家引导培育6大新的地区性城市群,包括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和黔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作为其中之一最早在2009年4月9日宁夏政府隆重召开沿黄河城市建设启动大会中提出,宁夏沿黄城市群主要包括宁夏沿黄河分布的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10个城市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宁夏全区57%的人口、80%的城镇、90%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已初具城市群雏形。 二、研究综述 段庆林在《以组团式同核城市群构建宁夏的三大城市》一文中,提出了"宁夏城镇体系的"3+2"发展模式",他认为宁夏城市经济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企业的大规模集聚和城市的大规模扩大,尤其是吴忠、青铜峡、石嘴山三市将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不如以组合式大城市目标更为合理。范弘雨在《宁夏沿黄城市群的同城化构想》一文中提出,"同城化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是城市群的一种特殊形式,宁夏沿黄城市群同城化构想将形成强有力的、高效率的版块经济,对未来宁夏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王娟、杨丽艳在《宁夏沿黄城市群发展问题探讨》一文中指出"宁夏沿黄城市群在发展模式的选择上,一方面应借鉴政府主导型模式,避免由建设大银川可能产生的资源压力和大城市病,另一方面,吸收制度主导型模式的优势,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强化产业集群与生产分工"。此外,王正伟在《实施沿黄城市群战略》一文中充分肯定了"宁夏发展沿黄城市群的战略意义",为沿黄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李敬在《宁夏沿黄城市群空间结构探析》中分析了宁夏发展沿黄城市群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 三、宁夏沿黄城市群存在问题分析 沿黄城市群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性使得区内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及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不断向这里集中。此外,旅游资源丰富、回族文化优势凸显,使得沿黄具备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发展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有利条件。社会经济的进步不仅仅给城市群的兴起带来物质和文化的基础,更大意义上的是经济活动的发生使城市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农业生产力的剩余为工业化提供了原始资本和剩余劳动力,工业化进程的加深又带来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城市文化的传播,首位城市银川人口低于100万还未跨入特大城市门槛,与其西北地区东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不相适应,中等城市数量偏少且规模偏小;小城市规模也明显过小。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重化轻工比例不协调,资源依赖程度偏高。 近年来,沿黄城市群霍夫曼指数一直维持在0.2左右(2006年末0.22),理论上已经进入资本品工业占优势的发展阶段。但是轻工业长期发展不足,而且重化工业实施项目重点,这意味着轻重失调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沿黄城市群产业经济对资源的依存性较为显著。大部分工业产品属于初级原材料,依赖当地煤炭、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等矿产资源。从2010年数据可以看出,沿黄城市群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7.63% , 52.96%和39.41%,基本实现了"哑铃型"经济向"橄榄型"經济的过渡,以全国为背景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要高于全国46. 8%的同期水平,第三产比重则显得过低。工业型经济主导下的沿黄城市群第三产业以传统的物流和服务业为主,从2001年的36.87%至今仅仅上升了2.54个百分点,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取代工业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沿黄城市群构建现代区域生产网络仍应以第二产业为主,在保持第二产业发展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二)产业地域特色不明显,城际协同效应欠缺。 各城市产业之间相互独立,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分工体系,专业协作配套能力差,这导致城市之间产业同构性、低效性、相互制约与无序竞争,进而限制产业一体化的进程,削弱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做强沿黄城市群的重要前提。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减弱,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任务艰巨。 区域内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形成低投入、低消耗、地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是做大做强沿黄城市群的重要保障。 四、促进沿黄城市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宁夏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新材料基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发达地区的创新步伐,协调推进"一体"发展,在新起点上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 (一)加速出台城市群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构建沿黄城市群必须规划先行,制定宁夏沿黄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同时,尽快出台相关支持沿黄城市群建设政策,在土地、财政、投资、信贷、引资引智、重点项目投入等方而给予支持,推动沿黄城市群建设在短期内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升银川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发展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壮大石嘴山、吴忠、中卫等节点城市的规模,加强产业分工和城市功能互补。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和盐碱地改造,调整农牧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建设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构建以贺兰山防风防沙生态屏障、黄河湿地生态带,以及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二)加快构建城市群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以银川―吴忠为核心,以石嘴山和中卫为两翼,以主要交通通道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加快交通设施的高速化网络化建设,积极发展以快速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体系是发展沿黄城市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实现区域大交通和城市交通、长途公共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乡村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有机衔接,实现城际交通联系的"高速化"和"公交化"。 (三)加速促进城市带内商贸、金融、科技、人才、信息、旅游市场一体化 要以市场为导向,铲除城市群内区域合作的各种障碍,打破地区封锁的格局,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城市群范围内统一工业制品、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认证标准,互相认同对方的鉴定结果,促进商品自由流通,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都实现无障碍流动。加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建成全国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电东送"火电基地、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四)重新认识构建宁夏沿黄城市群的价值:打造黄河文化传承与复兴的现代载体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以重要经济区为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并指出要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等经济区发展,培育宁夏沿黄,要求其成为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将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兰州-西宁-格尔木经济区一起,成为引领未来大黄河流域经济带上中游地区的增长极,而在黄河河套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宁夏沿黄城市群应成为其中一个核心增长极。 一方面,要通过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强力现代绿色农业和绿色清真食品产业、现代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在强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围绕战略支撑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集聚城市群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其中,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将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为创意资本的积累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欧阳晓,生延超.城市群理论研究新进展[J].经济学动态.2008,(8):104-108. [2]宋家泰.城市—区域与城市区域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调查研究[J].地理学报,1980,35(4): 277-287. [3]于洪俊,宁越敏.城市地理概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14-324. [4]许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0:123-124. [5]刘小鹏.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214-217. [6]陈忠祥,李莉.行政区划变动与城市群结构变化研究——以宁夏中北部城市群为例[J].人文地理,2005, (5):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