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怀旧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机制


  壹人真是一种矛盾的动物。一方面喜新厌旧,讨厌一成不变,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怀旧。为什么我们会怀旧呢?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怀旧呢?怀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www.
  配音大师李梓的辞世,又一次勾起了几代人的回忆。过去的半个世纪,正是国外的经典文化从少到多,从精英到平民的50年。她所配音的经典电影《简·爱》、《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音乐之声》、《英俊少年》、《望乡》,对70后、80后影响甚深。在追悼李梓先生的同时,人们也怀着怀念的心情回看着李梓先生的电影岁月,怀念着那一段记忆。怀旧,似乎永远不会过时。
  我不禁想,人真是一种矛盾的动物。一方面喜新厌旧,讨厌一成不变,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怀旧。为什么我们会怀旧呢?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怀旧呢?怀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呢?
  有种怀旧是怀念自己熟悉的过去,而另一种却是在仰慕自己不曾经历的历史。两者相比,前一种怀旧,更立体,更温情。
  突然间,我想起我曾经的一个个案:一位中年的父亲因收入低微,在家中地位不高,得不到老婆孩子的尊重,但依然希望自己能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和自己的儿子亲近,希望能够亲自教育已经中学的儿子。然而,他的儿子早已厌烦父亲以他过去的经验去指导他的人生,觉得他只是个怀旧的老古董。在那次面谈中,那位父亲在聊起自己年少、年轻时候的事情时,整个人精神焕发,双目炯炯有神,而在谈起现在面对的问题时,却时常露出颓态,反应迟钝。他似乎一直活在过去的岁月中,而对现在的生活处于抽离的状态。这位父亲的怀旧让人心疼。
  我的爸爸,已经进入花甲之年。他告诉我,人越到人生的终点,越怀念过去那一段段故事,感触越深。他的爸爸讲起自己过去的故事经常会老泪纵横,结果把年少的他吓得不知所措。现在,他却越来越明白爸爸的心情。那些故事、那些日子,交杂着时代、各种人物关系,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有些仍在更新篇章。那些故事,大多都不是什么辉煌的事情,更多的只是生活的琐碎,喜怒哀乐,生命的痕迹。我不禁怀疑,是不是越到人生的终点,因为以创造这种形式体现的价值不断递减并且不可逆转,所以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痕迹,越来越需要那些轨迹去完整呢?另外,比起那些依然能寻回的人和物,他们似乎对一些已经不可找回、没有机会重来的事情、人更执著。这种怀旧,是对不可重来的过去的挽歌。
  其实,怀旧并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微博上不少营销账号喜欢发一些具有八九十年代色彩的节目、歌词、课本、玩具等等,引起一批批年轻同龄人的共鸣,这样的微博常能带来几千几万次的转发。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韩梅梅和李雷的故事再编,那个MV引发了强烈的怀旧情怀。这像是一种恋物情结,那些承托着共同记忆与感情的物件,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因为他们共享着不同人的相同经历。这正是人们对同路人的需要,共同经验能使大家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内心的归属感。那一点点的归属感,能使自己在路上不孤单。正如李梓先生的作品,不也是70后80后们恋物情结的一个载体吗?
  人从陌生到熟悉,到产生好感,甚至恋爱,就是从分享自己的过去,发现共同点开始的。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孤独的长不大的小孩,躲着藏着却又特别期待着知音来发现他。一样的过去,一样的记忆,就是那把内心大门的钥匙。
  人们怀旧,其实也就是孤独的人寻找归属,寻找知音。
  同时,我们内心的小孩又是那么的缺乏安全感。过去,往往意味着安全;未来,伴随着刺激和风险。我们总愿意把过去看过的记忆中好看的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到KTV都点着那几首唱熟的歌,听电台特别愿意听到自己熟悉的歌。正是这种由熟悉而来的安全感,让自己感到舒适。
  此时,耳机中响起了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寒风吹过,在悠然的歌声中,心却是暖暖的。
  文/冼艺哲(香港大学婚姻与家庭治疗硕士,广州三人行家庭成长中心家庭治疗师)
  原题《是什么触动了人们的怀旧情怀?》
  →邮箱订阅:留下Email,追踪每周心理精选!
网站目录投稿:绮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