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 400715)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宣传网制度作为党的群众宣传工作社会化、制度化的初步尝试,对于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迅速传播根植于广大群众中间,推动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进展,发挥了有效的政治宣传动员和组织保障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围绕宣传网的建立缘由、发展历程及特点、宣传内容及类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宣传网;研究综述 1951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的决定》,将宣传网制度推向全国。对于宣传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虽然这一时期主要是宣传性材料,但认为今后宣传网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历史来源资料。如:《东北区建立宣传网的经验》(富振声,1951);《怎样建立宣传网》(人民出版社,1951);《怎样做宣传员》(人民出版社,1951)、《宣传工作概论》(海潮出版社,1952)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旧史料的进一步解读和新史料的挖掘,学术界关于宣传网的研究有了新突破。依据学界对宣传网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多方面把宣传网的研究分为以下两个个阶段。第一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为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有一部分资料汇编、著作和论文对宣传网的研究略有涉及,但专题性的研究较少。其中,出版著作《宣传工作概况》(李炎巨著,1986);《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和《五十年代柳州市党的宣传网的建立与发展》(黄惠兰,1993)等。这些成果侧重于梳理了宣传网制度的历程和内容,数量虽然不多,内容也较宏观,但为以后继续探讨这一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阶段:二十一世纪以来为发展、深化阶段。这一时期关于宣传网的研究有了发展和深化,涌现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性论文,如:《1950年代中共宣传网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刘少华,2012)、《树立共和国新形象一一建国初南京市宣传工作研究(1949-1953)》(董涛,2013)、《1950-1958 年东北宣传网研究》(林木,2015)、《新中国初期的对人民群众宣传网建设——以上海为例》(段春义,2016)等15余篇,这些论文分别从不同地区,不同角度探讨宣传网制度,但遗憾的是还未出现优秀的专题性著作,且研究内容较为笼统、研究地域也较为局限。笔者拟对这些观点作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以期为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学理基础。 一、宣传网建立的缘由 建国初期,党中央做出了在全党建立对人民群众宣传网的决定。在当时新中国成立的特殊背景下,建立宣传网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围绕宣传网建立缘由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一是内因说 首先一些学者从传统的角度分析了宣传网建设的可行性,刘少华认为中共有重视宣传工作的传统,且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①祝猛昌进一步指出,宣传网建设并不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就全面推行的,东北地区作为试点地区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②其次,学者从现实角度揭示了这个时期建立宣传网的必要性,杨丽梅③、刘少华④分别对川北和南京进行微观考察,指出建国初期的宣传工作在地方上呈现宣传力量较薄弱、宣传效果不佳、甚至是旧政权"余毒"进行反革命宣传等问题,认为将宣传工作制度化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办法。 二是外因说 一些学者从外部原因着眼,分析了外因对宣传网建立的推动作用。王炎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宣传工作的思想理论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关于群众宣传工作的理论基础。⑤刘少华指出,在以俄为师的背景下,苏联宣传鼓动工作顺理成章地为中共提供了先鉴,更重要的是朝鲜战争的爆发加剧了社会各阶层思想的混乱,因此迅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宣传工作体制迫在眉睫。⑥ 二、宣传网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特点 自1951年宣传网正式建立以来,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各个阶段,其本身也极具鲜明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宣传网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基本特点进行考察,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关于宣传网的发展历程。部分学者从宏观层面对宣传网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研究,普遍将其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如王炎认为,1950年至1953年为建立与发展阶段、1954至1958年为调整与中止阶段、1978年至1988一度恢复与终止阶段。⑦段春义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宣传网经历了中央的试点及推广、巩固与调整、退出历史舞台这三个阶段。⑧此外,部分学者就农村宣传网制度进行深入探索,如毕耕认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即建立、蓬勃发展、中止、恢复、中止。⑨ 关于宣传网的基本特点。有的学者通过宏观研究,如王炎认为中共宣传网制度有五个基本特征,一是组织系统的严密性;二是职能作用的多样性;三是宣传队伍的广泛性;四是宣传范围的覆盖性;五是宣传格局的開创性。⑩部分学者进行区域研究,如林木对东北宣传网进行研究,认为其有五个方面特点突出,即宣传队伍庞大、传播范围广泛、组织结构严密、工作内容多样、传播模式单一。11祝猛昌则认为东北地区宣传网具有有率先性、覆盖面大、织系统的严密性这三个特征。12 三、宣传网的宣传内容及宣传类型 建国初期,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各地、各领域的宣传网紧紧围绕传播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配合推动各个政治运动及实现中心工作任务等积极开展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学界高度重视宣传网的宣传内容及其类型进行研究,提出了诸多创新观点。 关于宣传网的宣传内容。第一,开展当前中心工作、时事政策的宣传。王炎认为,时事政策宣传是宣传网宣传的主要内容,而实事宣传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时事政治形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的宣传。13这一观点在学界得到广泛的认可,一些学者进行区域研究时也持此观点。如刘少华对江苏宣传网进行了研究,认为新政权大举推行的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和中苏友好运动,中共宣传网均在各大政治运动中其中大显身手。14祝猛昌指出,东北宣传网宣传的内容主要根据各个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而制定的,随着不同历史阶段而相应地改变。15 第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思想的宣传。杨丽梅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艰巨任务,而宣传网制度的建立恰恰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实践路径。16林木通过对东北各地宣传网实际运行的考察,认为建国初期东北宣传网就承担着向东北基层民众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重任,并始终发挥着传播社会主流思想与推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目的在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与思想觉悟,并使其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17 关于宣传网的宣传类型。通过对中共宣传网进行全面研究,王炎总结了收效较大且群众比较欢迎的七种主要宣传形式,即新闻舆论传媒、游行集会、报告会、口头宣传、文字宣传、群众活动、文艺宣传。18董涛进一步根据宣传形式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口头宣传、文字宣传和文艺宣传。其中口头宣传包括报告会、演讲会、控诉会、座谈会、口号等等;文字宣传包括报纸、小报、传单、黑板报和标语等;文艺宣传方式包括歌曲、电影、戏曲和广播。19林木则从传播学角度对宣传网的宣传形式进行划分,认为可以将宣传类型归为人际传播模式、群体传播模式和大众传播模式三大类。小组座谈和个别谈话属于人际传播模式;群众大会与控诉会属于群体传播模式;集体读报、文字图表、展览会、收听广播及文艺表演等形式就属于大众传播模式。20 四、宣传网的中止的原因 宣传网制度曾作为推动了建国初期各项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的顺利开展的重要载体,却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来,对于宣传网中止的原因学界从形式主义说、党委领导不力说、宣传队伍自身缺陷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形式主义说。学界普遍认为形式主义是宣传网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王炎指出,随宣传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制度的日益烦琐,这一制度重形式轻实效、重组织轻服务的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地方的宣传员、报告员不能经常起作用,或者根本不起作用,甚至引起人们对宣传工作的反感。21对此,陆定一曾严肃地指出,"宣传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再不适当纠正就不行了,它会妨碍建设,会令人望而生畏,宣传工作脱离群众就糟了。"22在区域宣传网的研究中,形式主义的问题同样突出。如,刘少华研究江苏宣传网时就指出其建网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一直存在。23此外,还有学者进一步分析了造成形式主义问题缘由,如唐海江等学者通过对对湖南宣传网研究研究,指出导致形式主义的重要原因即党委领导不力。24 二是宣传工作队伍专业化缺憾说。唐海江等学者对宣传干部自身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在宣传网的建设中存在宣传干部短缺,宣传机构不健全,宣传干部对工作缺乏信心,业务水平普遍有限等问题。25王炎在指出中共宣传网存在思想宣传工作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政工人员文化理论水平较低、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等缺陷时,进一步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一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宣传工作队伍尤其是宣传员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和文化素质不高,即便是宣传网建设工作较早和较好的东北地区,很少有宣传员是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有的宣传员甚至是文盲;二是绝大多数报告员和宣传员为兼职人员,事务性工作过多,社会活动频繁,整天忙于本职工作,还要应付各种会议、参加各项运动。26 三是不合时宜说。第一,制度本身发展落后于需求。林木认为,由于东北地区在1950-1958 年宣传网运行中没有正确处理好是主流意识统一与思想多元这一尖锐矛盾,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有效解决,所以东北宣传网才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式下党开展宣传工作的要求。27第二,新媒介的出现。刘少华认为,宣传网制度中止的重要的原因是全国性媒介传播网络建立,逐渐取代了宣传员制度。28 五、宣传网的历史贡献及时代价值 宣传网制度自1951年正式建立起,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在中共宣传工作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中共宣传网的历史贡献及时代价值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于宣传网的历史贡献。一是"二贡献说"。刘少华认为,宣传网在建国初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社会阶层力量的动员发挥了巨大作用。29二是"三贡献说"。林木认为,东北宣传网发挥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动员人民群众以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积极作用。30三是"四贡献说"。王炎认为,中共宣传网是动员联系人民群众的有效手段;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探索;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社会化的全新尝试。31 關于宣传网的时代价值。毕耕对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村宣传工作及历史经验进行了总结,认为其在规避形式主义等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有益于当前农村宣传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32祝猛昌通过对东北宣传网的研究认为宣传网建设对目前党的宣传工作可提供有益参考,即高度重视是有效推动宣传工作的重要前提;宣传工作的开展要注意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宣传工作必须构建长期性的有效机制;宣传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党和政府的当前工作,体现出时代性。33段春义通过对上海宣传网的研究,认为"自上而下对人民群众广泛有效的宣传,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贯彻的根本;对于敌对势力抹黑党的历史、散布政治谣言,应在人民群众中进行充分的宣传解释;广泛的对人民群众的宣传使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普遍提高,推动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促进了宣传工作的社会化;充分依靠和利用好党自身的组织优势"。34 六、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宣传网的研究在平稳中扎实推进,在若干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宣传网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学界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一是创新研究方法。第一,注重对交叉学科的运用,如社会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历史人类学等,帮助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与客观;第二,注重新史学的研究方法的运用,关注宣传员与宣传对象的群体结构与心态变化;第三,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在构建史实的基础上更加立体的还原历史场景。 二是拓宽研究视野。第一,拓宽研究地域,以往关于宣传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对中南、西南地区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第二,拓宽研究内容、加强研究深度,对于宣传网的研究可将目光下沉,给以宣传员、报告员及底层民众更多的关注。此外,研究的内容需更加细化、深化,可对工厂宣传网、农村宣传网、学校宣传网进行专题性研究。 三是挖掘档案资料。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石,宣传网研究的深入和推进,首先需要不断地发掘和利用新史料。随着史学研究氛围的日益宽松,一手史料的获取条件更为便利,同时重视报刊杂志、回忆录、日记、地方志等的深度挖掘,把研究建立在可靠、多元、丰富的史料基础之上,增强研究成果的权威性。 注释: [2][5][29][30]刘少华:《建国初期中共建立宣传网初探——以南京地区为中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 [3][13][16][34]祝猛昌:《建国初期东北地区宣传网建设及当代启示——基于<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梳理与分析》[J],《理论月刊》2015年第8期。 [4][17]杨丽梅:《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历史考察——以川北区宣传网制度的建立为视角》[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2期。 [6][8][14][19][32]王炎:《新中国宣传网制度述论》,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7][15][24]刘少华:《1950年代中共宣传网研究——以江苏为例》[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9]段春义:《新中国初期的对人民群众宣传网建设——以上海为例》[J],《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 [10][33]毕耕;褚芬;李琬:《全国农村宣传网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评价》[J],《世纪桥》2011年第7期。 [11][22][27]王炎:《新中国宣传网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经验》[J],《北京党史》2004年第2期。 [12][18][21][28][31]林木:《1950-1958年东北宣传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5年。 [20]董涛:《树立共和国新形象一一建国初南京市宣傳工作研究(1949-1953)》[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3]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编: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 [25][26]唐海江;朱习文:《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建设"宣传网"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4期。 [35]段春义:《新中国初期的对人民群众宣传网建设——以上海为例》[J],《党的文献》,201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