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我没有忘记你, 你曾对我说过: "风儿 生在山中,然后吹到海里, 你和风儿一起诞生。" 天冷,是一个寒冷的十月, 床后有一扇大窗,风儿抽打着它, 天上是一望无际的白云, 告诉我,你是不是在风中死去? 我的心,和风儿一起已走得太多, 我在海中找到你的脸,我知道你死了, 我找到你的心,又苦又甜,在这一粒粒酸 葡萄里, 而在云层里,我找到你那没有尽头的手, (我知道你已死了)—— 而我心中,则是金刚石般的一滴眼泪。 (钱鸿嘉 译) 人面对亲人的死别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或者说,我们的语言太有限了,古人道: "常恨言说浅,不如人意深",悲哀、伤心……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在这个时候显得多么苍白无力。诗人在困惑中左冲右突,寻找着表现的途径。诗人是聪明的,他避开日常的言语方式,另辟蹊径。中国古代诗论强调"诗出侧面",这首诗就是通过侧面描写,不说一个"悲"字,而悲凉、凄恻之情尽在字里行间。诗人在失去亲人后的茫茫思绪中,脑海中首先浮现出遥远的记忆——母亲的话语。我们且不问这句话是否真是诗人的母亲所说,但这无疑是诗的语言。说诗人"和风一起诞生",这是有意味的:一个人的诞生是多么神秘而偶然。紧接着诗人把目光转向眼前的现实,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景象。诗人的发问又很奇怪,问母亲"是不是在风中死去",而且,他还追逐着风,在海中找到了母亲的脸。这些超现实的描写看起来似乎有点怪诞而不可理喻,但如果我们把前后联系起来看,就会领悟作者想说但没有直说出来的话。一个和风一起生而后又吹向海里,一个在风中死,最后也归入海中。这里面一定有一些不为人们了解的神秘的联系。在诗人的心中,生与死的鸿沟被填平了,生与死都托付给风和海。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无法排解的死别的悲伤,因而产生"生死两茫茫"之感。而且,一个死在风中,一个又生在风中,诗人的灵魂和母亲的灵魂在风中际会和交替,这暗示着母亲虽然死了,但她的灵魂并没有死去,它因诗人活着而不死。这首诗蕴含着诗人关于生与死的诗意的哲理。当然,这也是诗人无限悲痛之情的一种曲折的表现,诗人的心中始终噙着沉甸甸的"金刚石般的一滴眼泪"。 艺术对生活的观照需要距离,这首诗就是诗人痛定思痛的结果。在亲人刚刚离去的时候,诗人必然陷在悲伤之中而不能以超然的态度反观自身。只有当剧烈的痛苦成为过去, 诗人回首往事,才能真正估价所遭受的损失有多大。诗人在这首诗中就不仅仅表现了失去母亲的悲伤, 而且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把这种情感升华到对生与死的充满诗意的冥想。从艺术上看,这首诗是很有特色的。它以离奇的想象表现那种用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强烈情感;现实和超现实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因而它赋有新奇、诡诞的艺术魅力。 (胡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