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鸿昌《给冯玉祥将军的信》 先生钧鉴①: 睽违日久②,深渴孺慕③。兹奉颂抗日周年纪念大会函一件④,才长心细⑤; 银杯一尊。窃自去年此日,先生感四省之沦陷,痛察省之危殆⑥,振臂一呼,毫士云集⑦。昌以下愚得附骥尾⑧,赖全国民众之拥护与先生虎威之素播⑨,康、宝、多、沽相继克服⑩,民族沉痼行见转机(11)。而朝无李刚(12),权奸压迫于外,小宵诱惑于内(13),胜利之局顿成瓦解。昌自挈孤军,转战径时,兵败将亡,而无补于时艰。息影津门(14),实为补过之图,非敢置身世外也。今乃褒词及于败将,誉扬形之杯铭。反躬自思,实觉汗颜。惟自察事失败以来,华北危机日甚,帝国主义复进而企图分割中国,徒以淫暴之下,人民讳言反帝,实为民族生命夭亡逼于眉睫。昌窃以为过去之失败,乃为吾人此后所应借镜; 而未来之奋斗,实为吾人夙夜所应筹划者也。先生处此危局,谅亦已动心,伏望本平生之大勇,号召民族,为民众而奋斗,组织同志,誓死抗日,誓死反帝。昌虽驽骀(15),决当追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锋镝余生(16),尚何所惧耶!谨陈寸衷,并致谢忱,恭祝健康。 学生鸿昌恭叩 六月九日 【鉴赏】 这是吉鸿昌1934年6月9日写给冯玉祥将军的一封亲笔信。 作者在信中先稍事寒暄,一是略表思慕之情,二是提及给冯将军捎带的纪念品。第一句可看出作者的书信用语很是尊敬。因为冯将军曾是作者的上级,也一直是作者深为敬重的尊长,对他的思慕是发自内心的。第二句写冯将军因德才兼备,办事慎重而受到抗日周年纪念大会的表彰,包括一件公函和一尊银杯。 接着是信的主体部分,可分为两层。首先叙述了一年前以冯将军为首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成败经过及作者自己一年来的情形。1933年5月,冯玉祥将军在东北四省沦陷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迅速占领了东北四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察哈尔省朝夕不保的危急情势下,联合方振武及作者等旧部及抗日志士组成抗日武装,很快便攻克察哈尔,在全国影响广泛,诚如作者所言:"民族沉痼行见转机。"但九月,这支武装在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夹击下失败。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奉行不抵抗政策,甚至伙同日军,扼杀了抗日同盟军,但冯玉祥将军等人此举却是深得民心。作者写冯将军"振臂一呼,毫士云集",写他"虎威之素播",令人不由生高山仰止之感;写失败原因,则满腔愤慨; 写及自己,则非常谦逊,他当时在京津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可谓矢志不渝,但只用 "息影津门" 四字一笔带过,而对于赞誉之词,他竟以"败将"的身份"反躬自思"。简单几句话,概括了作者和冯玉祥将军一年来的战斗生活,言词真挚。其次,作者在分析了当时国家危急形势的前提下,恳请冯将军"本平生之大勇,号召民族,为民众而奋斗,组织同志,誓死抗日,誓死反帝";并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锋镝余生,尚何所惧耶"!表明作者自己愿以死自誓,抗日反帝到底的决心。作为主体部分的第二层,这一层是全信的重心所在,并且作者写此信的意图也正在于此。日本侵略军建立伪满洲国后,便开始向关内扩张。1933年5月31日签订了《塘沽协定》,日本的侵略矛头也就指向华北,华北局势紧张,危机也一天一天地加重。这时,日、英、美、德等帝国主义也加紧在华扩张经济势力,中国面临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更为加深了。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形势,他沉痛地感到: "徒以淫暴之下,人民讳言反帝,实为民族生命夭亡逼于眉睫。"强烈的危机感,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作者抗日救国的信念更为坚定。"昌窃以为过去之失败,乃为吾人此后所应借镜; 而未来之奋斗,实为吾人夙夜所应筹划者也。" 国难当头,作者没有退宿,没有气馁,他认为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筹划未来的抗日大计。接下来,作者恳请冯玉祥将军高举抗日大旗,救国于水火之中,词句简捷,慷慨激昂。作者自己更是言之凿凿,旗帜鲜明地表示要一如既往,追随冯将军,为抗日救国赴汤蹈火,甘洒热血。读来让人震撼,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可贵!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虽屡受挫折,但仍以天下为己任,慨而慷之,"先天下之忧而忧",舍身忘死,为抗日救国而奔走呼号,拳拳爱国之心,怎不让人击节赞叹! 信的结尾与开头的书信用语相呼应,在表达对冯将军尊敬之意的同时,也致明了衷心的祝福。全信寥寥四百余字,言简意赅、词约意丰,且文辞畅达、声情并茂、层次井然,饱含爱国激情和高尚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