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禁止有偿补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不少文件。但并未有效阻止有偿补课,其结果是让有偿补课更加隐蔽化。实践证明,让家长监督教师的有偿补课行为,并不能真正阻断有偿补课。靠文件制止有偿补课,治标不治本。 如今,市场上的有偿补课,包括考试科目的有偿补课和艺术类有偿补课两种。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点更多地在考试科目的有偿补课。这类有偿补课家长的意见比较大,但也是家长最迫切需要的。很多家长一边喊着取消有偿补课,一边让孩子参加有偿补课。而艺术类有偿补课,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是睁一只闭一眼。 归结起来,有偿补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家长的推波助澜。面对竞争激烈的升学压力,补课成为众多家长让孩子实现弯道超车的选择。家长渴望老师给自己的孩子补课,又不希望收取费用。对于有偿补课家长最为反感,同时也最支持。 其次,单一的考试制度。孩子进入学校,就意味着面临着竞争,而考试是最主要的竞争方式。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没有人愿意输,家长尤其不愿意孩子输。在考试制度不改变的情况下,有偿补课的市场一直在,即便补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没有太大意义。 最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和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不匹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优质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家长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基于以上原因,治理有偿补课行为,还需对症下药: 首先,家长要有正确的成才观,正确认识补课。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竞争,不是考大学,而在于让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成绩不是合格公民和幸福人的必备条件,成才也不一定非要考上好大学,而是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发挥。孩子不是家长某个愿望的继续完成者,而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创造者。 其次,改变考试评价制度。就现行的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来看,这一点实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制度应尽可能打破选拔的局限,实行多元化评价。实现这一点,需要学校、社会及家长正确认识考试的分流作用。 最后,尽可能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信心。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整个社会要在教育资源均衡上做文章,尽量可能为学生及家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家长的需求得到满足了,自然能够正确面对补课。 有偿补课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为其有需求空间。短时间内,有偿补课不可能完全消灭,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还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