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潮州,一名学生在微信群问题目时发送了两个"敲打"表情,老师认为该表情不礼貌,以为学生在敲打她,称其没家教并责令写检讨。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承载着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等重要功能。在语言交际特别是口语交际中,同词语的本义、延伸义、感情色彩乃至特定语境下的特定含义等在理解上高度统一,是实现听、说双方正常沟通的必备前提。同一语汇在理解上的极其细微的偏差,都可能阻碍人们正常交流。说话人原本并无恶意的一句话,经多心的听话人细加揣摩,可能会凭空臆断,推理出若干有理有据的故意甚至恶意,俗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即指此种情形。案例中师生之间的误会便是源于当事教师对"敲打"这个网络语汇的无知。 信息时代,语言词汇的发展、演变越来越快,生词、新词层出不穷,一些旧有词语也被赋予全新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新词、新表达,在不少青少年学生间流行,甚而成为他们身上特有的时尚元素之一。这些词汇,有的昙花一现,随时间的推移被历史的潮流淹没,从而被淘汰,销声匿迹;有的则历经大浪淘沙般的反复洗濯、沉淀,保留下来,融入我们的语言和文化,融入生活,成为我们语言体系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重要来源。 家长与教师如果能注意并努力接受、认同、适当应用这些语言,就能与学生进行更加顺畅、走心的交流和沟通。不幸的是,现实中这些语言、词汇往往被家长、教师视为"异类""不伦不类",这就容易导致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语汇交叠的"空集",造成沟通障碍。这种障碍又可能在实际相处中减少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间的"共同语言",扩大"代沟"。由此引发误解甚至激发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现实中这样的教训并不鲜见。 青少年学生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也更喜欢新鲜事物。我们既要引导他们继承既有旧知,更要教会他们及时吸纳包括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语言、新词汇在内的前卫新知,以适应未来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唯此,教育才能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才是对学生负责。 因此,教师要以博大的襟怀包容接纳来自现实生活和网络交往中的全新词汇和全新表达。这些语言(包括新媒体通用的表情等符号语言),年幼的学生尚且能够包容、接纳,并让它们成为多彩多味时代生活的调味品,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何不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它,以博大的襟怀包容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吸纳它? 信息时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源于现实和网络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增强自己的交际技能,和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