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两千多年前,《礼记》一书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深刻的教育内涵。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了大学这一神圣的殿堂,享受着最为舒适的教育服务。然而,这种大众教育所带来的最大弊端是,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不管道德素质如何,只要凭借分数,就能如愿进入大学,这无疑造成了种种恶果:培养不出优秀的学者,做不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甚至出现学术造假…… 现在的大学教育更多地是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而非道德培养,很多学校甚至都没有开设一些关于如何做人的课程,就算开设了,也只是简单的空谈和说教,谈及学生如何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一味填鸭式地给学生喂足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好处,结果是什么?一出教室,所学内容就随风而逝,如果还有什么能够被记得,无非就是考试要求的二十四字价值观。当学校哪一天突发奇想,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时,就大张旗鼓地做做样子,走走形式,然后自豪地说:"我们对学生的道德培养还是极为重视的。"事实上,除了给学生留下一点记忆外,近乎无用。 一个健全而自由的人,不仅仅要思想自由,更要人格健全。健全的人格包括许多种美德,如坚强﹑友善﹑诚信﹑奉献,等等,这些高贵的品质恰好是治学的根基所在;一个没有健全人格的天才,就像建在沙土之上的富丽宫殿,迟早都会有崩塌的一天。 一流的学者和三流的学者相比,智力已经不再是最根本的因素,关键因素更多的在于其道德素养。一流学者能矢志不渝地做同一件事,如化学家韦尔斯泰特耗尽十年提取叶绿素而获诺奖;一流学者在众人反对中敢于坚持自己的理论,如两次诺奖得主鲍林发现"准晶体",不被当时化学界权威认可,他却能傲立于风口浪尖,坚持自己的理论,最终成功……一所能培养出一流学者的学校,势必拥有培养出具有一流道德素质人才的能力。 谈及科研肤浅与学术造假等问题时,道德素养也无疑是一个主导因素。有的学生从进入大学起就被灌输了"科研之路就是论文铺就之路"这种错误的理念,为了发表一篇文章,无所不用其极:从别人的残羹剩饭中寻章摘句,当数据有误时直接修改数据,有的更为明目张胆,完全臆造。为了达成自己所要的结果,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他们看来,就要不择手段。有的科研者亦是如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声望,缩短成果的周期,就用科研经费来做一些无关痛痒的研究,其结果又是如何?对他们而言,纵然上不了顶级杂志,上一般的杂志也行,至少他们还有炫耀的本钱。当这类科研者站在三尺讲台,向学生讲述其辉煌成就时,他们也无非是在教导下一代如何去制造学术垃圾。 诚然,如果没有教育,就如同柏拉图笔下与世隔绝的"穴居人"一样,纵然身体是自由的,思想却受到束缚。真正的问题是,教育急功近利。人都没有育好,就强调治学,不仅荒唐,而且可怕。 大学要想育好人,教育方式必须要革新,说教式的育人教育不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那种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理论家也难以推动社会进步。大学教育的重点要适当调整,要限制那种铺路式和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对"人"的教育必须贯穿于大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学好如何做人,才是为学之道的第一步。先把人育好,具备了健全的人格,拥有一些为学的美德之后,再来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