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从竞品分析到设计产出如何做好每一步


  产品设计策略4D导图,即双钻模型,为设计从业人员提供了一种构建设计过程的工具。
  关于4D理论模型(双钻模型)
  上图是由Dan saffer提出的产品设计策略4D导图,也被称为"双钻模型",在应用该导图过程中需关注几个要点:
  问题定义:图最左边的点代表想解决什么问题或想提升业务层面哪些关键指标;
  设计研究:第一段区域Discover代表通过设计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单元聚类;
  结构化研究结果:第二段区域Define代表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抽象、提炼得出有价值结论,如果结论比较复杂,可以通过人物角色可视化研究结论。
  概念模型:第三段区域Develop代表将研究结论转化为能够承载在应用层面的实现方案。
  设计表达:第四段区域Deliver是对上诉方案的细化,从信息架构梳理到任务流程设计再到界面框架探索最后到表现层面的界面表达。
  4D理论模型下的竞品分析策略
  以提升CP任务打卡率为案例:
  1. 确定竞品分析目的
  希望通过竞品分析探索什么问题?
  通过流量埋点我们发现第二天任务打卡漏斗流失特别大,初步分析我们认为,目前的任务的形式比较枯燥,用户很难自发地去完成任务,因此我们想通过竞品分析找到适合用户的任务形式,提升每天打卡率,减少漏斗流失。
  2. 竞品选取
  针对任务打卡形式,选择了市面上比较典型的产品:小恩爱、同桌的游戏、玩吧、如故等十几款应用。
  依据功能属性进行单元聚类:以恩爱为代表的情侣养成任务、以同桌的游戏为代表的游戏型任务、以如故为代表辅助聊天型任务、以Same为代表的打卡型任务,还有一些非任务相关,但很有趣味的移情互动,如有间杂货铺。
  3. 竞品分析
  通过对每个聚类单元的竞品进行分析,我们抽象出对提升CP打卡率有价值的两条结论:
  用户的个性化数据(如网易云音乐我喜欢歌单)会唤醒用户二次打卡行为,从而减少打卡漏斗流失;
  合适的时机(内部触发概率,如same晚安打卡),合适的素材(外部触发概率,如same晚安打卡中精美的界面表现)触发用户主动完成打卡,减少打卡漏斗流失。
  4. 构思概念模型
  对竞品分析结论进一步提炼:合适时机(内部触发概率)下为用户创造合适的素材(外部触发概率)促进用户产生个性化数据,唤醒用户二次打卡,减少打卡漏斗流失。
  合适的时机:
  任务时机:更贴近用户的生活,如睡觉前、清晨醒来;
  任务发送方式:由CP进行发送,在应用层面我们将任务嵌入在IM中。
  合适的素材:
  针对任务时机,我们选择两个更具互动、新奇的任务:晚安讲故事、叫你起床,为了方便用户与CP之间更加亲密的互动,我们又增加了真心话大冒险。
  视觉层面,我们通过精美的原画场景与用户行为进行结合渲染CP互动氛围。
  个性化数据:通过后宅(养成模块)记录用户的任务行为(任务cookie)和生活,并将其化为成长值,供宝宝(移情载体)成长。
  5. 设计表达
  结构梳理:
  在设计表达阶段我们首先对用户组成CP后进行任务互动再到后宅的主流程交互进行梳理:
  用户组成CP后会进入IM页,之后由一方发送任务申请,另一方接受后进行任务互动,后宅会记录这些互动并转为后宅宝宝成长值。
  为了增强任务激励,我们希望任务接受方在完成任务时能够获得任务发起方的鼓励,考虑到任务属性,我们对点式任务(睡前故事、叫你起床)进行反馈插入。
  由于后宅宝宝是一个全新的属性概念,因此我们需要对它所涉及的每个细节进行信息梳理:
  通过后宅宝宝的信息梳理我们确认了性别选择、取名、成长以及长大的相关细节,并对其中涉及到的核心任务进行梳理:生宝宝流程、宝宝生长流程。
  框架梳理:
  基于结构层面的梳理进行页面框架的设计:
  小结
  在运用该导图进行竞品分析时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步,得确定一个非常清晰的竞品分析目标;
  第二步,带着这些目标有针对性的收集竞品,深入研究各个竞品特色功能后能够依据不同的功能属性进行单元分类;
  第三步,对不同单元的竞品进行高度抽象,并与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归纳、推演出有价值的分析结论;
  第四步,将结论转为可执行的产品策略指导,构思、模拟能够在应用层面实现的概念模型;
  第五步,从结构(骨骼)到框架(血肉)丰富概念模型,将其落地成可执行的方案。
网站目录投稿: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