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被韩国男人集体抵制的《82年生的金智英》 她叫金智英,生于1982年,爸爸是公务员,妈妈是全职太太。 很小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副世界地图,看着遥远的欧洲,她翘着脚,一脸憧憬。 爸爸因公务去英国,回来给哥哥带了一支钢笔,她哭着吵着,但给她和姐姐的礼物,只有廉价的练习本。 长大后,她有一份很体面的工作。 她喜欢女上司的样子,精明干练,谈笑风生,企划创意信手拈来。 她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企划组的面试结果,然而最后入选的都是男性。 后来,她嫁给了心爱的丈夫,帅气多金,也很爱她。 女儿出生后,在婆家的劝说下金智英成为了一名全职太太。 煮菜、做饭、照顾女儿…繁杂的琐事成为了她生活的每一天。 仿佛拿到了人生赢家的剧本,但金智英并不快乐。 她和丈夫过年去婆婆家,婆婆看着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受苦,报复性地使唤金智英。 她带着孩子散步晒太阳,一边摇着婴儿车,一边喝着咖啡,却遭到周围的人指指点点。 她向丈夫提出想要去面包店做兼职,被一口否决: 只有她自己知道,这种让人艳羡的"金丝雀"般的生活,是禁锢命运的枷锁。 没有人理解,这种失去选择的生活,其实一样辛苦。 外人说:"用老公赚来的钱,买咖啡喝,还到处转悠……" 闺蜜说:"你是娘娘命,我是辛苦工作的奴婢命。" 老公说:"为什么要去工作?在家歇几天不好吗?" 仿佛在家带孩子就是享清福,金智英所遭受的非议,如同这个社会上的妈妈。 所有的公众号都在说: "女人要独立!" "女人要有自我!" "女人要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 仿佛所有不幸福的错,都是因为女人没有坚持自己的事业,没有活出想要的自我! 可残酷的现实是什么? 老公是不可能辞职在家带孩子的! 男人往往拿着更高的薪水,他们有更顺的晋升发展路径,一旦辞职还会受到各种指指点点。 有人说长辈可以带孩子。 但不是所有的爷爷奶奶,都有时间帮儿媳妇带孩子。 姥姥姥爷也可以帮妈妈带孩子的。 但不是所有妈妈都足够幸运,能拥有健康的爸爸妈妈。 至于保姆和月嫂,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世事艰难,女人的很多选择,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这个社会对女人最大的不公平,就是: 男人可以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但女人没有二者兼顾的选项。 02:生活在阴影里的女人为什么不发声 相比《82年生的金智英》小说原著,导演刻意创造了一个在韩国社会中拿到"上上签"的女性。 她拥有不错的学历,好看的外表,温柔的丈夫和乖巧的女儿。 即便如此,她依然会感到焦虑不安,默默滑向失语的绝境。 现实中有更多不如金智英幸运的女人,她们活在更加漆黑的阴影里。 不敢说,不能说,也不想说。 对"金智英"们来说,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阴影,是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偏见。 能力实力优秀的女组长在开会时,仍要遭受男上司的耻笑。 金智英闺蜜厕所里被偷拍,男上司拿到照片后不仅没有报警,还互相传阅。 你看,社会对男性是宽容的,对女性的苛刻,哪怕是同性之间。 "将来一定要少难过,少痛苦,少疲累,不再忍气吞声,勇敢地为自己发声。" 刚毕业的金智英这样想。 可她后来没有说,真实想法一次次吞了回去,因为她发现,在男权社会里,女性发声是没有用的。 在韩国社会里,女性就是公认的食物链的底层,任谁也可以撒气泄愤。 《韩国先驱报》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韩国20-30岁男性中,有超过76%的人持"反女权主义"的观点。 扮演"金智英"的女星郑裕美,从拍片之初就遭到男性攻击,他们组团攻击郑裕美,把她的照片P成遗照,剪碎她的照片,在社交平台上大肆辱骂。 《82年生的金智英》作者赵南柱毕业于梨花女子大学,曾担任电视节目编辑,生下女儿后离开职场。 在被繁忙的家务淹没之时,她突然发现,这个如此庞大又沉默的群体,竟然没有一本书正正经经写过她们的故事。 金智英很平凡,平凡到生活中处处都是这样的故事,却折射出社会的痛点。 根深蒂固的"厌女文化",社会对母亲角色的偏见,"重男轻女"的教育,同性之间的不理解和反复"施暴"。 压倒金智英的,并不是婚姻感情、人际关系、性格情商、心理素质不够好,而是"大家都这样过来的"理所应当。 荣格把这种深入骨髓的绝望称为"阴影"。 女人们仿佛站在迷宫的中央,一直都在脚踏实地的寻找出口。 今天却有人突然告诉她,其实打从一开始,这个迷宫就没有出口。 如同粘稠的浆糊,包裹着每一个试图发声的女孩。 在教会她们发声之前,先教会了她们发声是没用的。 03
女性的一生都在搭建和自我的关系 纪录片《生门》中,一对湖北乡下夫妇来到医院,妻子怀了双胞胎,马上要生产。 丈夫顶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借钱凑足了生产费用,好不容易等到孩子出生,如何还债却是个难题。 有人给丈夫支招: 把孩子送人,两个女儿,送了人,可以减轻负担。 丈夫抹着泪不说话,病床上的妻子眼神空洞的看着周遭的一切,没有人问她是否愿意送走女儿,也没有人问她现在需要什么。 好不容易借钱凑够了生产费,却生出了两个女儿,她就算想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她不知道自己身为女性有什么价值,也不知道如何告诉自己的两女儿,她们是值得的。 《生门》的导演说,真正面对生育的人是女人自己,生产是女人和自己的关系,不需要过度考虑其他人或事,有什么想法一定要自己表达出来。 与《82年生的金智英》如出一辙的是,《生门》中众生百态的女性,在生育面前,都选择了沉默。 有未婚姑娘偷偷生子,不敢告诉家人,面对医生的一再询问,咬紧牙关也不说出家里人的联系方式; 有精神分裂的产妇生产时崩溃了,情绪激动的家属不断向医生施压,要求医生控制住产妇的情绪,可医生也束手无策。 她们大多是在男权思想下长大的女人,小时候被环境和父母灌输,认为女性价值不如男性,就像在潜意识里埋了一颗种子,不断剥夺着内心安全感。 为了更好的活着,女性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忘记这件事。 有人说:产房内外,就是生死的缩影。 其实女人生死的缩影,童年时就已经成型了,产房不过激活了这一切。 生产的过程中,女人心中这些尘封的伤痛卷土重来,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恐惧:万一生出女儿怎么办"、"万一孩子的命运和我一样怎么办"。 女孩们一瞬间想起来,这个世界原来对她如此残酷。 人有隐藏伤害的本能,就像水流的净化功能一样,我们会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隐藏自己小时候没得到的安全感。 最常见的方式,是遗忘。 我们忘记了伤害的来源,可伤害不会消失。 它依然埋在我们心里,等待着某个忍无可忍的时刻,或者某个饱受刺激的机会来临,使伤害再次从潜意识层面跳出来。 有一个女性来访者,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她不想服用药物,希望通过心理咨询解决这一切。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她的父亲对她非常严厉,稍不满意就会打骂,但对她的弟弟却相对宽松,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弟弟。 来访者起初一直在赞美父亲,认为父亲是自己理想中的男性,但渐渐的,她意识到了自己心里有着对家人深深的仇恨。 她恨父亲对自己那么严厉,她恨母亲对此视而不见,她恨弟弟抢走了父亲的爱…… 她的仇恨那么大,就像一滴浸透白纸的墨水,但她却一直否认这股恨意,这导致阴影不断扩大。 失眠症,就是内心阴影的表征。 起初,咨询师不建议女孩服药,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渐渐意识到: 女孩永远无法改变父亲,也无法改变重男轻女的童年环境,但她可以改变自己,服药让她不再这么痛苦。 04
是时候做出一点改变了 不是每个女孩,都能把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大声说出来,这不止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 因为阴影的存在,每个女孩心里都有一份"渴望": 渴望成为男孩、渴望甩掉女性身份、渴望得到更优越的地位和更多的肯定…… 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Frank Sulloway)认为: 父母偏心,是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结。 所以一代又一代人,把女性偏见施加在女儿身上,她们不爱自己的性别,她们的女儿也厌恶自己的出身。 所以金智英渴望重回职场时,遭到了婆婆的严厉否决。 面对闺蜜的不停追问: 为什么你老公不能分担育儿呢? 金智英以"老公工资更高"搪塞过去,但她的某种意识开始苏醒了。 回到家中,那些她积压多年难以言表的复杂情绪终于爆发了: "别再说什么为我着想了,我根本不相信,你和我家里人一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有我处在战争中!" 是的,金智英们,一生都在经历这样的战争,有自我意志和社会偏见的对抗战争,独立想法和家族传统的对立战争,还有渴望被爱,却对女性身份感到厌恶的矛盾战争…… 可即使被生活折磨,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她也想在做自己和社会角色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女性,她如同镜子反射出我们的生活,也在提醒我们: 是时候该改变我们自己了,哪怕只是微小的一点。 就像电影的最后: 金智英虽然没有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划,但是她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找到排解情绪的方法,也找回了自我的价值。 她重新提起笔,完成了大学的心愿。 她还是那样,并不太外显情绪,但却在再次被骂"妈虫"的时候没有逃离,勇敢的质问。("妈虫",是韩国社会对年轻全职妈妈的蔑称。) 当心理咨询师问她"感觉如何"时,她笑道:不好也不坏,但总体还不赖。 学会表达,学会发声,学会寻求帮助,能帮助女性把"社会角色"和"我"区分开来。 不是"金智英"想要上班挣钱,而是"我"想要一份增强独立感的工作; 不是"金智英"想要结婚生子,而是"我"渴望一份安定安稳的幸福感。 在有限的生命里,无限的尝试着做自己,对被压迫久了的女性而言,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即使这个过程,无法让他人马上对女性友好起来,但现在或者未来某一天,我们会感到,这是一件无比幸运的事情; 就像金智英一样,微笑着拭去女儿的眼泪,告诉她: "不要哭,妈妈很坚强,所以你也要坚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