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当中,郭利仕的原型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高力士,但是高力士在人们的印象中,可不是什么好人,尤其是他被李白戏弄,又向杨贵妃说坏话,给李白穿小鞋,就让人们喜欢不起来。但是在电视剧里面,郭利仕却看上去是个好人,他虽然明哲保身,但是却也算是给李必提了很多醒,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我们在历史上对宦官印象都是非常负面的,甚至我们在《新龙门客栈》里看到太监都是阴阳怪气,而且残害忠良,鱼肉百姓。最为典型的是明代宦官魏忠贤,他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害死了也不知道多少人。 为什么太监这么坏,皇帝还信任他们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经验,禁止宦官读书识字,还在皇宫门口挂了牌子: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令者斩。可即使如此,我们看到明朝依然有东厂与西厂。但是宦官危害最大的不是明朝,而是唐朝,因为唐朝的宦官可以杀皇帝,甚至拥立新的皇帝,宦官可以手握军权,掌握军队,杀宰相,杀大臣。而在明朝即使位高权重的魏忠贤也做不到这些,所以唐朝的宦官是历史罕见的。 影视剧喜欢用好人与坏人来进行评价历史人物,而我们通常把宦官形容为坏人。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既然宦官这么坏,唐朝这么多皇帝为什么都信赖宦官呢?而且唐朝好几位皇帝都是死在宦官之手,比如唐宪宗。 信赖宦官有很多原因,在我们我们眼里认为宦官是被宫刑之人,与我们正常人不一样,但是你要试想一下,对于长年成长于皇宫的皇子们来说,能看到除了女性以外,就是这些宦官了,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正常的一个群体,对于他们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群人。 我们看到历史上宦官往往会出现在这个王朝的中后期,因为开朝的这些皇帝一般都有陪自己打拼的一帮兄弟,有可用之人。可是到了王朝中后期,朝廷各方势力犬牙交错,新上任的皇帝一般没有能力撼动这些朝廷的原有势力。即使有先皇任命的顾命大臣,往往最后也成为专权的弄臣。 那么怎么办呢?能依靠这些宫女吗?显然是不能的,只能依靠这些平日里与自己亲近,而且能够出了宫门办事的人。这些宦官不仅仅能替自己去监督要害部门,而且还能够办一些自己的私人的事情,成为皇帝对外的代理人,不受"三省六部"各部门制衡影响。士大夫之间存在着盘根错节的部门利益,还有节度使等地方利益,并且做事受到儒家文化道德观念的限制,导致宦官成了不二人选。 没有宦官会怎样 即使没有宦官,皇帝依然会扶植自己的势力。比如汉武帝时期,为了分宰相的权力,就开始大力扶植自己身边的一些亲近之人,比如大司马、尚书、侍中这些官阶不高,本是服侍皇帝的一些官员,久而久之被汉武帝培育成为对付相权的一股强大势力。我们熟悉的卫青官职是大将军,而官衔是大司马,大司马表示是与自己亲近程度,从此卫青也就成为大司马大将军。后来的霍去病也获得了大司马的头衔,其实他正式的官职是骠骑将军。 玄宗时期的翰林院刚刚建立的时候,本是皇帝的一个顾问机构,还有一些功能是给皇帝提供娱乐的,比如棋宫、棋待诏、画工等,但是翰林院时间久了被皇帝委派做一些机密之事。因此,这股势力成为超越相权的势力,哪怕没有宦官的东厂西厂,依然会有翰林院、军机处等机构,这是皇帝权力制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那么为什么大司马、翰林院不被历史所唾弃,而宦官却成了千古罪人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的历史是由这些儒家士大夫所撰写的,因为儒家忠君的思想,不能去抹黑皇帝,那么矛头只能指向皇帝代理人宦官。 而且皇帝也把宦官当做自己人,比如唐太宗时期,有一次宰相房玄龄和高士廉遇到少监窦德素,然后就问:"北门近何营缮?"北边正在搞什么工程?我们在《长安十二时辰》地图中看到,皇帝的宫殿是在长安城的北面,而那些办公衙门是在南边,所以时常所说的"北司"是指北边替皇帝服务的宦官机构,而"南衙"是指宰相的官衙,所以外朝大臣与宦官的斗争有时候被叫做南衙北司之争。 而当房玄龄问北司正在搞什么工程的时候,唐太宗非常生气,唐太宗对房玄龄和高士廉说,"君但知南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太宗这个开国皇帝对宦官没有任何依赖的皇帝,把宦官正在做的事情当做自己的家事,自己私人的事,宰相是无权过问的。我们从太宗的口气里就可以看出,他把宦官当做自己人,与朝廷相权对立的。 历史上的郭利仕 实际上唐朝宦官专权是从《长安十二时辰》中玄宗开始的,玄宗开始任用宦官担任监军使,让宦官的权力渗透到军队中来,你要知道皇权自古都不会让军权旁落的。就比如在《长安十二时辰》中郭利仕的原型高力士,玄宗对他十分信赖,高力士一生对玄宗也忠心耿耿,在早年的政治斗争中,帮助玄宗做了很多事情,所以官拜高力士为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对高力士的信任可以说无以复加,高力士在宫廷之外是有住处的,并且也有自己的家眷。在唐朝,宦官是可以结婚的,而且也可以拥有孩子,当然这个孩子不是妻子所生,是自己的养子,这是尽最大的可能保持一个完整人的形象。 但是高力士从来都不回去过夜,每天晚上都会守在玄宗的大殿之外,玄宗曾经说过"力士当上,我寝乃安",意思是只有高力士在旁边,我才能睡得安心。高力士在玄宗面前红到什么程度,玄宗都直呼其名或者称呼他为大将军,太子见到他要称呼他为兄,而其他王还有公主都称呼他为"翁"或者"爹"。在《长安十二时辰》中,林九郎也介绍过,很多人事的任免玄宗都会征求高力士的意见,这里包括重要的宰相宇文融、李林甫(剧林九郎原型),包括后来韦坚、安禄山等,也就是说高力士对玄宗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我们看到高力士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完全是正面的形象,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也许因为高力士凭借自身极高的品行,掩盖了宦官专权的弊端,却让唐朝后世宦官专权来得更加凶猛。高力士完全有弄权的条件,但是他并没有去弄权,而是忠心耿耿的对待玄宗。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维护皇帝的利益,比如在李林甫权势最为高涨的时候,高力士劝说玄宗"威权不可假于他人",意思是宰相这个权力太大了,不能让李林甫长期担任。我们看到《长安十二时辰》中玄宗已经怠政,整日想着去温泉宫安享晚年,这种大权旁落是非常危险的。 高力士还有个特点,那些通过高力士说情的人,最后都无功而返,高力士在把握权力微妙关系上有极高的天赋,比如《长安十二时辰》剧中李泌希望高力士为太子说情,但是高力士能从更高维度看清问题。 安史之乱后,玄宗被太子架空成为太上皇,高力士也在内侍省中失势,然后被流放到南方。当他在南方听到玄宗去世消息时,口吐鲜血而死,在后来玄宗的陪葬陵墓中有两座,一个是唐肃宗李亨的母亲杨氏,另外一个就是高力士。 今天的人读到的有关宦官专权、太监乱政的史料,都是些什么人留下来的呢?是一些吃够了太监的苦头,可是对他们又有着生理和道德双重优越感的文人学士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有关外戚和太监的史料,是有欠缺的,是特定的人从特定视角发出的声音。宦官不过是皇帝的代理人,只是权力制衡中的一环,即使没有宦官照样会出现外戚专权。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因为高力士的高风亮节,对自我的约束,使得唐朝对宦官专权问题没有重视,才让高力士的继任者李辅国成为历史专权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