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萧条的经济大背景下有一个行业显得较为平静,那就是消费品行业。太和顾问内资消费品行业主要涉及到家电行业、乳制品行业、日用化学品行业、服装行业以及食品饮料行业。 内资消费品行业的"金字招牌" 据毕马威研究数据显示,美国消费市场已经呈现放缓趋势,其中服装业销售额增幅比去年下降了4.17%,休闲娱乐也从07年的5.85%降至08年的2.28%。但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食品销售额却仍旧保持快速增长,08年8月的数据同比增长6.86%,远高于07年8月3.96%的涨幅。从此可见,就算是在一个领域下也依然存在"两重天"。其实不仅仅是在经济发达的美国,在任何一个国家消费品尤其是必需品的市场都是相对刚性的,稳定的需求必然会带来可靠和持续的利润来源。在中国也是如此,那么到底在内资消费品领域里哪些细分行业能算得上"不幸中的万幸",到达"让重天"呢?我们来看下图: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食品饮料行业的薪酬水平还是相对较高的,这也符合了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民族特性。食品饮料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也使得该行业成为经济危机来临时企业利润的避风港。同时坚挺的还有我们的乳制品行业,虽然"毒奶粉"事件让很多大型内资乳制品企业都栽了跟头,但是就现阶段中国的乳制品行业而言,蒙牛、伊利、三元等知名企业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无论是在销售渠道还是在消费者认知度上其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另外薪酬的给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乳业市场的震动不可能马上影响到其业内的从业人员的薪酬水平。 发现了"招牌行业"必定会对消费品行业的"招牌部门"产生兴趣,很多人都知道在消费品行业内销售部门是有绝对话语权的,因为他们把顾客的潜在需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销售收入。但是在消费品行业不只有销售部门"唯我独尊",让我们来看看各部门的薪酬水平: 从上图中可看出,IT部门逐渐显露出它的真正实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互联网这一巨大的低成本交易平台,很多内资消费品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站,这一趋势致使内资消费品企业对于IT才尤其是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较高的基本工资和福利待遇将吸引大批优秀的IT人才进入内资消费品行业,为内资消费品行业的E化销售模式添砖加瓦。同时我们也看到和其他行业相比较,消费品行业的研发部门薪酬水平只拿到了"榜眼"的位置,现在中国的消费品市场被大量跨国企业占据和控制,如果想从这些国际巨头口中分一杯羹,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绝对是"杀手锏"。而这些优质产品的创造者正是研发部门,所以适当的提高研发部门的薪酬水平不仅可以吸引和保留优秀的业内研发人员,同时也是从侧面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可以说是一种双赢的策略。 内资消费品行业的"金牌岗位" "金牌岗位"的评定标准是众说纷纭,太和顾问主要根据该岗位在行业内的稀缺度、岗位价值、可替代性几个方面进行评定。 TOP1:物流人才 随着PPI的不断上涨,企业开始在运输和仓储费用上动脑筋以求削减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岗位的价值代表其对企业的重要程度,在物流领域也不例外。物流其实是近几年才被普遍认可的新鲜事物,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全球采购"成为了很多跨国公司的新法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货物的采购、运送、存贮各环节成本被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当然涨薪后的运输和仓储部门所要负责的不仅仅是把货物运送到和保管好这么简单了,快捷高效、低成本的运输方式和"无缝对接"、"零库存"的仓储理念会成为内资消费品行业物流领域一个新的关注点。 TOP2:营销人才 其实营销人才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炙手可热的,但是在消费品这个以销售额定乾坤的行业中,营销人才的含金量被完全凸现出来。大多数内资的消费品企业对于销售人员的薪酬政策倾向于高补贴低福利,而一些合资和外资企业却正好相反。对于一个销售人员而言,就总薪酬口径无论在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基本没有太大差异,这时销售人员一般会选择年轻的时候在内资企业"挣钱",有一定原始积累以后到外资或者合资企业"享福"。这是中国一部分销售人员的发展路径,这样的职业发展直接决定了销售人员的高换手率,也预示着大部分拥有多年销售经验的从业人员选择到外资企业继续未来的发展,这一现象无疑使得很多内资消费品企业消耗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为外资企业培养了业界精英。 TOP3:店面管理人才 卖场是消费品实现价值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卖场快速扩张使得企业难以承担成倍增长的人员成本,而"逢节必火"的非理性消费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导致卖场工作强度越来越高。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一年可以培养一个合格店员,但是3年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卖场经理。为了应对市场上店面管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国家标准委正式将中国商业联合会制定的"零售业职业经理人"即店长的资质认证标准纳入到国家标准系列中,该项标准的执行由商务部管理,认证分为初、中、高级,于07年4月拉开了首批店长资质的培训认证序幕,以缓解零售行业职业人才培训空白的现状。 TOP4:品牌经理 消费品市场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后工业时代,即符号经济时代。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也就是产品的品牌价值。现在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宣传的重点从产品的性能转移到了无形的理念上,将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诉求彰显的淋漓尽致,这时品牌经理的价值就逐渐得到体现。品牌经理主要负责品牌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围绕品牌开展各类的营销活动,进行市场策划等等。单从工作内容来看,不难看出品牌经理的能力决定这一个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受众认知度。目前,内资消费品企业尤其是处在初创和成长期的企业对资深品牌经理是求贤若渴。 金融危机带给内资消费品企业"金点子" 内资消费品企业的sw0T分析: S—W分析: 中国的宏观经济大背景相对乐观,这使得中国的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上面。对于业内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来讲,除了要关注人力成本的投入产出比,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对于核心岗位人员要如何吸引、激励和保留,在上文中我们也讨论了业内的"金牌岗位",给核心员工高薪是一个很诱人的条件,但是除了薪酬以外,员工的工作环境、晋升渠道、培训机会等等这些无形的福利也越来越被业内的优秀人才所看重。 S—T分析: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句话被海尔印证为真理。如果消费品企业希望可以追赶海尔、联想这样的优质本土企业的脚步,摆脱畸形的"价格混战",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产品本身的属性上才是必由之路。同样的道理,只有严把质量关,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才能在已经被外资跨国企业占领 大部分份额的消费品市场打出一片天下。 O—T分析: 促进内需是中国一直都在倡导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整个消费市场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增加的需求必定会引发供给量的增长。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薪酬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带来需求的增量,然而这种需求的增量到目前为止还远远达不到市场饱和的程度。尽管众多的企业进入到消费品市场中来,尽管很多企业都在加大对消费品市场的投资,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中国庞大的消费品需求市场整体饱和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而这正好是中国消费品企业回归霸主地位的绝佳时机。 O—W分析: "农村包围城市"让中国迎来了新的时代,而在消费品行业"城市带动农村"将成为内资消费品企业利润的新增长点。农村市场容量极大、整个市场的饱和度低一一几乎可以成为消费品市场的"处女地"。对于这前景看好的新市场,我们的企业除了要在产品需求分析、市场开拓等方面下功夫外,从人员配置效率的角度,我们还应该静心估算到底一名市场部门的员工配备给几名销售人员合适?到底一名研发人员可以满足多少客户的需求?到底一家分公司可以覆盖多大的区域范围?等等这些到底对于中国的消费品企业而言都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高质量的人员配置不仅可以最大化企业人力成本同时可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总而言之,日化行业的宝洁、联合利华,食品饮料界的可口可乐、雀巢等等这些早已在消费品行业占有稳固市场分额的龙头企业将会给中国内资消费品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漂亮的打赢这场战争,中国的内资消费品企业还需要三思而后行。 下期"焦点"预告: 直击劳务派遣 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明显,我国劳务用工市场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和新挑战。劳务派遣,因其在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劳动用工风险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劳务派遣在我国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需要我们及时地研究和解决。本刊下期"焦点"将围绕"当前形势下劳务派遣企业如何在稳定就业中发挥积极作用"、"新的法律背景下劳动派遣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如何正确运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等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敬请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