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传体国别史。十二卷。北宋路振撰。成书年代不详。 路振,字子发。生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卒于宋大中样符七年(1014年)。永州祁阳(湖南祁阳县)人。是唐相路岩的四世孙。淳化元年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大中祥符年间,累官太常博士、左司谏,擢知制诰。宋真宗时诏修太祖太宗两朝国史,路振进入史馆,后来修成《两朝国史》一百一十卷,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除《九国志》外,他的史著还有《楚青》五卷,另有集二十卷,现皆不传。路振善词赋,尤长诗咏,其诗有唐人风,可惜多已失传,现只存《伐棘篇》、《赠安邑簿伍彬归隐》、《题惠泉师壁》和《祭战马文》。 《九国志》是路振收集吴、南唐、吴越、南蜀、后蜀、南汉、北汉、闽、楚等九国史事,仿崔鸿《十六国春秋》例,分国记事,只分世家、列传两目。路振认为南平偏安一隅、到处称臣纳贡、不值得一书。后其孙路纶增入,实际是十国。原书四十九卷,后北宋张唐英又增入北楚两卷,合计五十一卷。路振原书久佚,现在流传的《九国志》是清乾隆间邵晋涵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周梦堂将邵氏辑出的列传一百三十六篇编次,共十二卷。周梦堂又依据《新五代史》摘录十国世家大略,补注于各国列传之首。 《九国志》十二卷的内容是:吴臣传四十四篇、南唐臣传一篇、吴越臣传五篇、前蜀臣传十八篇、后蜀臣传二十七篇、东汉(即北汉)臣传五篇、南汉臣传八篇、闽臣传八篇、楚臣传十九篇、北楚(荆南或南平)臣传一篇。因为是辑本,所以各国的传多少不一,吴传最多有四十四篇,而史事繁杂的南唐却只有一篇。 《九国志》虽为辑本,但其史料价值依然很高。五代时期史料很少,新旧《五代史》对十国史记载很简略,而十国的立国时间、地域面积,对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都大大超过五代。《九国志》专门记载十国的史事,保存了大量珍贵史料,足以补新旧《五代史》的漏略,订正《五代史》的讹误。该书列传诸篇所述内容,同现存其他文献资料有不同之处,但与碑志资料相符合,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九国志》也存在繁简失当之处,而且还有许多疏漏,今天我们看到的不是全本,不能发现它的缺点,张唐英在撰写《蜀梼杌》时指出,该书在前蜀、后蜀世家列传中,对张扶、冯娟、张士乔、殷融、蒲禹卿、张云等人的谏草章疏,全都弃而不录。 《九国志》很受学者们的重视。清钱熙祚从《新五代史》、《通鉴考异》、《通鉴注》和《续六帖》等书中辑录出有关内容共三十七条,成拾遗一卷;还有王仁俊辑的一卷,见《经籍佚文》;清末缪荃孙辑有一卷,见《艺风堂读书志》。缪氏另有《九国志校》一卷。 《九国志》的版本有嘉庆年间《宛委别藏本》,又被收入《海山仙馆丛书》、《粤雅堂丛书》和《笔记小说大观》中。通行的本子是《守山阁丛书》本,附钱熙祚拾遗一卷,后被收入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七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万有文库》本较好,后江苏古籍出版社将该书与《云间志》合在一起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