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北宋为什么不杀大臣北宋为何对大臣如此优待


  古代的历史朝代上,如果有某个大臣,做了什么事情触怒了皇帝,或者有什么事情触犯到了更大的利益,就很有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很多大臣都因为这件事情而被杀,但是北宋时期,这样的事情基本上就没有了,原因就在于,北宋有一条规定,大臣不能杀。为什么北宋要这样规定?北宋王朝为什么要如此优待大臣们?
  咱们平时在讨论历史上,哪个朝代杀功臣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明朝,而和明朝正好相反的就是北宋王朝,首先是宋太祖赵匡胤,解除将领的兵权时,也仅仅是通过杯酒释兵权,给予融化富贵,寇准说话耿直,得罪皇贵妃,丞相和后宫勾结向害死寇准,但是皇帝仅仅是把他贬黜出京,包青天包拯直谏皇帝宋仁宗,皇帝恨不得要杀他,但是依然耐着性子听他说,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也仅是贬官而已,几乎找不到北宋皇帝把哪个士大夫给杀掉了的例子。
  主要原因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登基之后,就立了一块誓碑于太庙寝殿的密室之内,只有当朝天子能知道这个誓碑上的内容,赵匡胤还规定,凡四季祭祀和新皇帝登基的时候,天子在拜谒太庙后,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皇帝到碑前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这一规矩,在北宋160多年里,所有的皇帝都恪守这一规定。直到北宋灭亡,世人闯入太庙,这个誓碑才得以为外人所知。关于宋太祖赵匡胤誓碑的记载,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勒石三戒"。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第二种说法:宋陆游《避暑漫抄》曾记载道: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这两种说法,不管哪一种,前两条基本是相同的,所表达的意思也基本一样,只是说第二种说法要更详细一下,两种说法的前两条的大概意思就是:所有周世宗柴荣的子孙,有罪不能刑罚;即使他们犯下谋反的大罪,也不能在市井公开行刑,只能在狱中赐予自尽;更不能株连其他的亲属。不能杀害士大夫、以及上书议政的大臣和言官。最后一条就是后世所有的皇帝有违背此誓言者,天必除之。
  至于对柴氏子孙的特殊照顾,主要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是后周柴荣的托孤之臣,但是柴荣刚去世没几天,他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江山,心中对柴氏后人心中有愧。而针对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议政、言官的特殊照顾,也是和当时的所处的环境有关。五代十国之际,属于尚武精神,谁掌握军权谁就说了算,针对文人、士大夫基本是鄙视的态度,更不可能得到重用,这也是导致超跌更替频出的一个原因。
  而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知道能够马上得天下,但是不能马上治天下,国家的强势要士大夫的忠心辅佐才能长治久安,所以才有了宋太祖针对士大夫行列给出了这么优厚的政策,也是使得北宋王朝经济的发展得到繁荣,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的基础。至于为什么要把誓碑立于密室之中,主要是为了保证朝政的稳定,如果公开这个誓言的话,士大夫上书,议论朝政就会毫无顾忌的批评朝政的得失,使得朝政不稳,发生动乱,也更能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
网站目录投稿: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