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不存在的


  "最",是人最大的心魔。
  1:
  九成以上遭遇职场困惑的人,几乎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想知道,什么是最适合我的工作?   很多求职中的、想跳槽的人,都曾在纸上写下几个工作方向后,反复比较优劣。却始终无法如愿圈出那个最佳答案,将其余选项轻松划去。   于是,很多人的职场都在这一步停了下来,踟蹰不前。   六年前,我正面临第一次换工作,格外谨慎。我希望这一次的选择可以一劳永逸。我在纸上写下几个工作方向后,网上搜查资料,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每条新加进来的信息,都会修改我先前的判断。笔尖颤动,始终无法坚定落笔,圈出最佳答案。   "最",是人最大的心魔。   2:
  直到我用六年多的时间,将曾经纠结我的几类工作都一一尝试过后,我发现六年前的自己大可不必那般纠结,因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止一种。   1.工作与工作之间没有我们想的泾渭分明。   市场工作中,并不是只有创意与激情,也有咨询工作的影子,因为做任何一场市场活动前,都要理解需求,制定方案,项目执行中需要有效的管控。   咨询工作中,并不是只有PPT和忙碌的节奏,也有HR工作的影子,因为当你成为项目管理者后,你需要懂得如何挑选和管理项目组内的成员。偶尔举办行业分享会,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参与活动策划和写公关稿,感受PR的工作范畴。   PR工作中,并不是只有活动和公关稿,也有互联网工作的影子,因为PR的投放离不开互联网,PR的效果离不开数据分析。   互联网数据分析的工作,并不是只有每天蹲坐在电脑跟前,闷声不吭敲打键盘,也有市场工作的影子,因为你需要和数据的来源以及使用者保持良好的沟通,生成的数据报告也要通过Presentation来提升其价值。   每一份工作其实都不止是一份工作。工作与工作之间没有我们想的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有许许多多的重合地带,工作从来就不是十分精确的东西。   2.我们也没有我们想的简单可定义。   我们的需求纷繁又复杂,我们的性格有弹性又善于隐藏。我们很难把自己说清楚。而"最适合"讲究的是两头的匹配,一头是工作,另一头便是那说不清的自己。   在我过去做过的所有类型工作里,我现在依旧很难回答自己,到底哪一个最适合我。我偶尔会想:如果当年在4A广告公司里面继续做下去,现在的气质会不会更华丽一些呢?如果当初去了BAT,现在的我就能天天和互联网打交道了,感觉更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如果当年接了公关公司的offer,现在写公众号岂不得心应手?如果当时选择留在美国读博当个教授,生活会比现在过的好吗?如果我选择了这其中任何一条轨迹,我就会失去现在的生活,我又会不会遗憾呢?   没有如果。即便有如果,我可以将每一条路都从头到尾走上一遍,而它们分别带来的一连串的好与坏,认识的不同的人,获得的不同体验。哪一串是最好的,怕也是很难说清。   3.昨天最适合你的未必是今天最适合你的。   工作会发生变化。行业生命周期的变化、公司发展阶段的变化、团队规模的变化、业务的变化、领导团队的变化,都会导致这份工作发生改变。   我们也在变化。年龄的增长、诉求的更新,家庭成员的增减、阅历的增加、想法的变迁,都会让今天的我们和昨天有所不同。   既然二者都处于变化中,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不可能是一个固定值。最适合的工作应该是与我们之间始终保持动态平衡的一种工作状态。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好几份工作共同来成就你。   3:
  不是鼓励放弃选择,而是说要适可而止。   我们细化目标工作。市场工作=创意+开朗外向,HR工作=擅于人际与沟通,销售工作=爱说话和脸皮厚,公务员=稳定。这样的颗粒度远远不足以做分析判断。我们需要细化目标工作:看到这些工作每天具体8小时的工作内容,看到这些岗位落在不同公司内分别是什么情况,看见这个岗位未来几年随职级提升带来的能力变化,以及待遇的变化等等。   这就像我们的眼前摆放了一张电子地图,我们可以通过点击放大按钮,将画面放大查看,我们知道画面的放大会停留在一个极限值,之后无法查看更细,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操作的错误,根本没有击中放大按钮,而造成眼前的一片迷茫。   我们完善思考的框架。对比几份工作时,具体要对比的是哪几个维度,我们对于不同维度的关切程度,以及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我们虽无法到达"最适合"的那一个点,但我们还是可以朝着这个方向无限接近准确,获得"最适合"的一些点。   "最",是人最大的心魔。选择停在当下,可能它已经是最适合你的路之一了;选择迈出步伐,可能前方的几条路都是最适合你的路,都不会让你失望。职场如人生,无需过于纠结,懂得适可而止。   我们费尽心力旨在得到一个"最"完美,却不懂最完美的答案,不止一个。
网站目录投稿:雪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