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交互设计 | 先分解后聚合,"权限申请及审批"的产品闭环》,笔者讲解了如何利用"先分解、后聚合" 的设计策略,完成"权限申请及审批"的产品闭环。同样,在该项目中,"待办"流程也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来开展设计,下文将详细说明如何设计一套B端产品的"待办"流程。 一、什么是"待办" 一项任务或事项等待办理就是"待办",在企业内常见的"待办"工具是JIRA,用于项目与事务的跟踪。 在本产品中,主要功能是监控"异常数据",为了使得"异常数据"能够形成一套跟踪流程,所以需要设计一套"待办"流程:如果用户认为某条"异常数据"需要被人为处理,就将其纳入"待办"。通过实时跟踪、管理该"异常数据"的处理进度,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异常数据"处理机制。 二、角色及任务 1. 角色 一条"待办"的流转,必定有"创建方"和"承接方",可分别定义为:发起者、接收者。 在"待办"流转过程中,由于"接收者"是被动选中的,因此可能存在以下两种场景: "接收者"无法独自处理待办,需要第三方参与处理; "接收者"认为该待办不属于职责范围,需要转移给第三方。 在以上两种场景中,"接收者"需要将"待办"进行二次转发,此时TA的角色可定义为"转发者"。 据此,可对"待办"流程定义三种角色:发起者、接收者、转发者。 发起者:认为某条异常数据需要被人为跟踪、处理,于是主动创建一条"待办"的用户; 接收者:承接由"发起者"发起的一条"待办",被选择来负责处理该"待办"的用户; 转发者:当接受者承接一条"待办"后,并将其进行二次转发的用户。 2.任务 根据以上定义的角色,可以划分出"待办"流程中的4个主要环节: 创建:由发起者创建一条"待办"给对应的接收者; 处理:接收者开始针对"待办"进行处理; 完成:接收者认为"待办"已经被处理完成; 确认:发起者确认"待办"的最终处理结果。 那下面就可以根据"待办"流程的4个主要环节开展交互设计。 三、待办的状态及操作 1. 状态 在"待办"流转过程中中,根据各个环节的任务,分别定义了"待办"的4种状态:待处理、处理中、已处理、已关闭。 待处理:待办被创建之后,还未被处理的状态; 处理中:待办被接收者着手处理的状态; 已处理:待办被接收者处理完成的状态; 已关闭:待办被认可完成或中途废弃的状态。 2.操作 针对不同状态下的"待办",不同角色的操作是存在差别的,那么可以给出如下"角色——操作"对照表: "发起者"的用户: 不管待办此时处于任何状态,均不能进行操作。 "接收者"的用户: 当待办处于"待处理"时,可以对其操作"开始处理"或"分发",参考下文4.2章节; 当待办处于"处理中"时,可以对其操作"完成"或"分发",参考下文4.3章节。 "转发者"的用户: 当一条待办的接收者将其"分发"出去之后,那么TA的角色就变更为"转发者",所以不管待办此时处于任何状态,均不能进行操作。 "发起者+接收者"的用户: 当一条由"发起者"创建的待办最终流转至TA名下时,此时TA的角色既是"发起者",也是"接收者"。 当待办处于"待处理"或"处理中"时,可以对其操作"开始处理"、"分发"或"关闭"; 当待办处于"已处理"时,参考下文4.4章节; 四、待办的流程 1.创建 由发起者创建一条"待办"给对应的接收者,即为"创建"。 在创建过程中,"发起者"首先需要选择"接收者",其次还需输入本条待办的"标题"和"描述",完成后即可创建一条"待办"。 此时待办状态为:待处理。 Q:针对"接收者",要不要允许多选? A:按照一般的设计逻辑,可以允许选择多个"接收者"。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翻译成谚语就是: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针对"待办",当具有N个"接收者"的时候,每个"接收者"会认为自己只需要承担1/N的责任,从而产生懈怠。 那么在该产品中,我们希望每一条"待办"都具有明确的、100%责任的"接收者",从而保证每个"接收者"都能对之负责,因此"接收者"不允许多选。 2.处理 当"待办"被创建之后,系统会将其流转给对应的"接收者",此时作为"接收者"的用户会收到一条系统消息(承接待办)。 通过点击"消息",可预览待办内容,包括:待办标题、待办状态、待办描述、待办的来源用户及时间。 点击某条待办可查看待办详情,其中包括四部分: 待办的标题、来源及时间; 待办的流程快照,也就是每个流转环节的信息:参与者、操作、时间、描述; 当前待办可以进行的操作,以"待处理"状态的待办为例,其操作有:开始处理、分发、查看异常数据详情; 待办所在产品和编号,也就是这条待办是在哪个产品中流转,以及流转的编号; 这里有两种场景需要思考: 1. 作为"接收者"的用户需要对该待办负责,那么TA可以操作"开始处理",并输入相关描述,表示开始对此条待办进行处理。 提交之后待办的状态变更为"处理中"。 2. 作为"接收者"的用户认为此待办不属于职责范围,那么TA可以操作"分发",并输入相关描述,以将此条待办转发给其他用户,接收到此条待办的用户则继续循环本章节"处理"的内容。 3.完成 当"接收者"完成待办的事项之后,有两种场景需要考虑: 1. 作为"接收者"的用户已经完成待办的全部内容,那么TA可以操作"完成",并输入相关描述,表示此条待办已经处理完成,此条待办会流转至"发起者"。 提交之后待办的状态变更为"已处理"。 2. 作为"接收者"的用户只完成了部分内容,需要第三方继续参与处理,那么TA可以操作"分发",并输入相关描述。 以将此条待办转发给其他用户,此时待办的状态仍是"处理中",接收到此条待办的用户则继续循环第2步"处理"。 4.关闭 当待办的状态变更为"已处理"时,此条待办会被流转至"发起者",作为"发起者"的用户会收到一条待办消息。 发起者可以查看待办详情,通过流程快照确认是否认可处理结果,此时有两种场景需要考虑: 1. 发起者认可处理结果,那么TA可以操作"关闭",并输入相关描述,表示此条待办已圆满得到解决。至此,此条待办完成; 提交之后待办的状态变更为"已关闭"。 2. 发起者不认可处理结果,那么TA可以操作"分发",并输入相关描述,继续将该待办转发给其他用户; 提交之后待办的状态变更为"待处理",此时作为新的接收者的用户会重复上文4.2章节的内容。 五、总结 至此,已完整建立"待办"流程,用户可以在产品实现任务、事项的跟踪和处理。 作为交互设计师,策略就是:"先分解、后聚合"。 首先,明确各环节的对象以及TA所面临的任务; 其次,针对各环节的任务展开分析,将任务拆解为一套流程; 然后,根据各环节的对象和任务,在产品内找出用户触点,并以此开展交互设计; 最后,将所有环节进行聚合,形成完成的闭环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