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红甸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农民 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农业。近五年来,乡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工作,全面实施了 " 生态立乡、产业活乡、科技兴乡 " 三大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乡域优势产业为目标,以解决 " 三农 " 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这使通红甸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体系培育建设日趋完善。现将通红甸乡农业发展情况与服务体系培育情况汇报如下: 一、 通红甸乡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通红甸乡农业产业取得的成效 1、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迅速 。 坚持 "围绕农民增收调结构,依据乡情建产业 " ,重点抓好烟、畜、菜、果四大产业,探索发展高原特色中药材产业。 2017 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13702 万元,比 2013 年的 11555 万元增长 2147 万元,增 18.58 %。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7235 元,比 2013 年末 5026 元增加 2209 元,增长 44.95 %。一、二、三产业比例为 53.6 : 24.9 : 21.5 ,农业在我乡产业支柱地位突出。 2、 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成效明显 。 2017年,粮经比例调整为 37 . 7: 62.3 ,特色农业发展加快,走出了一条 "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保护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 ,全乡柑桔种植面积累计 2.25 万亩,比 2013 年的 1.13 万亩,增长 49.78 3.1 万吨,产值 1.2 亿元 ; 蔬菜发展势头强劲,蔬菜种植面积达 2.28 万亩,比 2013 年 1.05 万亩增长 117.14% ,实现产值 3205 万元;累计种植核桃 33298 亩,比 2013 年的 15489 亩增长 114.91 1695 吨 , 比 2013年的 63.2 吨增长 2500.81% 。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成效明显,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3、 畜牧产业持续发展 。 2017年畜牧产业持续发展,畜牧生产总值 3103 万元,其中:肉牛产值 130 万元,肉羊产值 282 万元,生猪出栏收入 2398 万元,家禽等其它出栏收入 293 万元。 建立了长麦地肉牛养殖示范村和么波冲肉羊养殖示范村,养殖带领作用逐渐增强。 4、中药材种植效益凸显 。 2017年,全乡示范种植中药材 686 亩,比 2013 年 647 亩增长 6.02% ,产值达 411.6 万元,比 2013 年 323.5 万元增长 27.23% 。中药材种植效益凸显得益于近年来引进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等龙头中药材企业,实行公司 +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5、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 。 以龙树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玉溪华冠柑桔有限公司和华宁老区柑桔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柑桔千亩连片种植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6、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 通红甸山地柑桔以早熟、优质、果型好、果皮细腻而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通过龙树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红山橘(通红甸山地柑桔)柑桔品牌,通红甸山地柑桔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平均销售单价比盘溪高 0.8-1.0元,比华溪高 0.4-0.6 元。 7、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夯实。 小得勒、山羊母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通红甸柑橘批发市场建设正全力实施。贯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6 个村委会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正有序推进。成功打造 1个柑橘千亩提质增效示范点和 6 个百亩以上连片蔬菜核心区; 加大 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1000Ķ ; 发展组建核桃、柑橘种植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12个,成立柑橘协会 1 个,为提高种植、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 通红甸乡生态庄园建设项目总投资 430万元, 于 2017年 12 月 30 日竣工并投入使用 。 生态庄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科普基地、培训基地等多位一体的示范基地,对宣传通红甸、打造通红甸山地柑桔品牌将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二) 工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把产业发展工作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 乡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工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派驻保存工作组,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2、 加大基础实施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 以 "扶贫开发整乡推进 " 为契机,强力推进公路网络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 " 五小水利 " 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提质增效。 3、继续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 坚持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的原则,在抓好现有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发展的优势品种,淘汰劣势品种,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通红甸乡产业发展正处于从小规模分散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种植的关键时期,加快开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发展,促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园区采摘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5、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 。 进一步降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使用密度和强度,促进土地肥沃度的提高和综合地力水平的提升,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等通过现代技术转化为生物能源,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 通过柑桔、核桃、蔬菜、养殖等培训, 不断提高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 ,提高农产品单产和质量,促进效益提高。 7、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 。 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和条件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农业创新人才、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高农业产业服务质量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应用效果。 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乡土人才。 (三) 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 题 1、 客观上来讲:一是 我乡境内峰峦起伏,山高、坡陡、箐深、岭谷相间,立体气候明显。加之距离县城距离较远,远离人才、信息和技术市场。导致农业产业的基础不牢固,产业培育和调整空间小,农作物受市场价格和恶劣气候影响较大,群众收益不稳定。 二是 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水、电、路方面,此外如网络、信息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较大程度的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制约了人才、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和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的进入。 2、 主观上来讲:一是 部分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高中学历以上人数比率小,劳动力以初中文化程度人群为主,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年和妇女生产手段落后,导致产业发展科技水平不高、种植、养殖产业发展方式粗放低效、致富发展内生动力不够,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后劲不足。 二是 一些群众观念意识跟不上时代步伐,眼光狭隘、缺少集体意识。导致一些基础设施建设触及个人利益时候不主动让步,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惠民政策落实阻力增大。 三是 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经验少,人才不足,难以有效组织农户开展合作化经验,导致 抵御风险能力弱、综合效益低。 四是 科技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科技推广技术力量薄弱 。 我乡种植结构正处于从粮食种植转变为蔬菜、经果种植的转型期,对种植蔬菜、经果的技术需求量大,培训任务重,而培训、试验、示范、推广经费不足,从而弱化了对一线农户的生产技术服务 ; 人手单一,知识老化,缺乏专业技术,形成老的技术不适用、新的技术不会用,严重阻碍我乡科学技术工作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