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大帝》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1883—1945)的长篇历史小说,共三卷。第一卷描写彼得为争取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宫廷贵族之间的倾轧以及彼得为促进国家西欧化而采取的最初一些措施。第二卷描写彼得为夺取水域而进行的斗争、西欧各国之间的冲突以及彼得为准备北方战争而展开的外交和军事活动。按照作家的创作构思,第三卷将描写彼得的立法工作和改革活动、俄国军队保卫尤里耶夫和纳尔瓦城的英勇斗争以及国际上的叱咤风云和西方一些国家——法国、波兰和荷兰的绚丽多姿的图景。作家原来打算以波尔塔瓦战役或普鲁特远征来结束全书,但是1945年作家不幸逝世,使这个计划没能完成,小说只写到收复纳尔瓦城为止。 长篇历史小说通过彼得大帝这个人物,反映了17世纪末至19世纪初俄罗斯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表现了处在重要历史转折点的一个伟大改革者的历史功绩,揭示了体现在彼得大帝身上的俄罗斯人的坚强性格和创造精神。彼得10岁时就被立为沙皇,但他的异母姐姐索菲娅公主却以摄政的名义掌握大权达7年之久。彼得十分向往西方的文明和生活方式,一些外国人被请来担任"游戏兵团"的教官,后来还在他创建的造船厂里担任技工或进行指导。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彼得深深感到俄罗斯的愚昧和野蛮,对比荷兰、英国和德国的海船和大炮,俄国的小木船显得渺小而可怜。他感慨万千,决心向西方学习,来一番彻底的改革。为了要打通南方的海口,彼得发动对土耳其的远征,亚速一役,大获全胜。这使俄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彼得励精图治,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国外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外交活动。他还派遣大使团去西欧访问,自己也隐姓埋名参与其间,到荷、英、德等国学习造船、制炮和军事技术。这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西欧各列强都忙于备战,趁此时机,俄国又想打开波罗的海的出口,便悍然出兵攻打纳尔瓦,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开启战端,可是首次交锋,俄军就一败涂地。这场败仗使彼得清楚地看到了俄国的落后和军队战斗力的低下,于是他吸取教训,加紧训练兵员,赶造战舰,扩充军备,终于一举攻占了出海口。1704年,彼得又亲率大军,攻占尤里耶夫和收复纳尔瓦城,取得了制服瑞典军队的重大胜利。长篇小说在肯定了彼得建立并巩固地主阶级与商人统治的民族国家的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以野蛮的斗争手段来反对野蛮势力,靠残酷剥削农民来实现各种改革的历史事实;但对彼得大帝企图"征服世界"(马克思语)的侵略野心缺乏必要的揭示和批判。 作品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演变和时代风貌;以历史的真实和艺术虚构出色地塑造了彼得大帝以及众多的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的形象。作者善于运用"手势语言"生动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作品的巨大艺术成就使它成为"我们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历史小说,是一部可以长期留传的书"(高尔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