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摘 要】从1956年党的八大到今天,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面对新时期的新矛盾,我们要坚持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重要讲话精神,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及措施;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一、我国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社会矛盾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 i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发展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可能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对于变化判断必须及时准确,才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减轻和避免对社会发展进步造成不良影响。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现实矛盾,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同当前人们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求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ii尽管这一表述不太准确,但是总体上是正确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把党的工作重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上的战略决策,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历史决议》,在肯定了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的基础上,用科学的语言表述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大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发的矛盾" iii。党的十三大将其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并且我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只有集中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经济的落后状态。做出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相应变化,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iv,这一重大的科学政治论断,集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存新特征,为我们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解析新时代的新矛盾
  (一)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对我国社会主义目前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没有完成。" v共产主义的实现依旧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vi,因此要坚持经济发展的重心,当然所谓的发展,必须认识到经济发展不再是量的追求,而是质的要求。大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奠定量的基础。
  报告中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解决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人民群众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以后,开始对物质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政治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多,同时,社会在发展进步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开始日益显现,这成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主要制约因素,阻碍了人民的幸福追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不隐晦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取向,这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为最广大人民谋福利的价值取向为人民谋幸福。
  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有很多。比如:从社会生产力的来看,我国仍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的、甚至是原始的生产力,而且生产力水平和布局不是很均匀。从城乡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发展水平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相对比较落后。从收入分配上来看,收入差距仍然较大,而且城市当中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等。这些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势必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三、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一)不平衡的问题及举措
  (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以甘肃为例,兰州市的东部广场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夜幕下斑斓闪烁的霓虹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折射出这里的繁荣和美丽,而就在在甘肃地区100公里开外的地区,皋兰山的大山深处的一个贫困的村庄里,对于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个月几元钱的花销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是很明显的城乡发展差异巨大。农村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更不谈什么发展,在他们看来,发展只是乌托邦式的存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开篇就指出物质资料生产的重要性,因此必须解决坚持物质资料的生产。保证他们的温饱。
  消除贫困,开发致富之路,有两点:第一、保证耕地的富产化。国家应该致力于推动农村农业技术的革新,开展科技扶贫,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普及技术人员培训,使尽量多的农村人员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技能,‘因地制宜的开展本土特色产业的发展,保证其土地的高产量,高效益。马克思指出:"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式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是在批判的基础,根据自己的农村自己的现状与马克思的理论相结合,把农村生产搞上去,解决群众温饱,也是发展其他各项事业的基础。
  第二、进行各式的"下乡"活动,给封闭化的农村生活模式带来冲击,并给较为发达城镇的人们近距离的接触贫困的机会,以亲身所见、所感、激发社会的扶贫责任感。使扶贫能够在主体性增强和外在条件的推动下的双重作用下形成良好有效地机制,减少贫困。
  第三、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國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至今,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东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经济发展战略,各种投资政策和财政政策收效不多,代价之大,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是加大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一、划分出相对发达和相对不发达的区域,较发达地区带动较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较不发达地区也要艰苦奋斗,发挥自己的地方优势,具体分析落后其地区的优势,创造该地区新的增长点。扶持因地制宜的内部增长来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二、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和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3)收入分配布不平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收入差距的积累加剧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而生,并成为严重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出问题。收入分配的环节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环节,不仅是生产条件分配差异的结果,而且是再生产中新的生产条件分的新的差异源头。马克思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对于生产有一定的反作用,对于经济的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莫种程度上起决定作用。合理的收入分配能够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一是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的很多不平等的竞争,突出在各种形式的垄断问题。二是再次收入分配过程中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不够,对低收入阶层缺乏保护,对违法收入的查处力度不够。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
  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格局。按劳分配为主体有两个表现:1)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成为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不能成为全社会范围内的主体分配方式;2)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情况下,虽然个人收入也来源于不同的分配方式,但绝大多数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主要是通过按劳分配获得的。
  二、坚持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享有主体地位;2)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到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中,我们的分配政策不仅要有利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提倡先富帮后富的政策,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经济条件要求的,它不但与共同富裕没有矛盾,而且还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二)不充分的问题及措施
  习近平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主义的矛盾变化,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解剖了我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中,"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些低端产品出现过剩;另一方面人们跑到国外购买高端的消费品和奢侈品,充分说明了我国的生产即对于物质资料的生产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 vii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对于其他生产中的环节具有决定性作用,物质资料的供给不充分会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三)高水平的供给不充分
  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依旧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紧接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后面强调要"坚持我们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坚持改革开放,一个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依旧坚持我国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地推动我国的经济实力。我们中国人民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生产到消费的四个有机体联系中可以看出,必须坚持经济的发展不动摇,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不改变,必须正确的认识到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能够生存,首先必须解决物质生活资料问题,而人的物质生活资料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活动。在此基础上,才有其他一切活动,形成其他的社会关系。当然新时代我们所说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属于高质量、优品质的生产;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viii。坚持供给侧改革,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推动质量和效益上来,
  (四)创新性能力不充分
  马克思说:"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而意识形态则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邓小平也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尤为重要,科技创新广泛运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中,推动了人民素质的提高,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生产出更多高质量、优品牌的物质资料产品,实现供给大于需求,打破国外物质资料生产的阻击,减少国民对国外产品的需求。当然,通过技术创新和开展科学化的生产,使生产契合于市场的需求,利用市场灵活化的优点,发挥市场对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防止脱轨行为的产品过剩现象,减少和消除产能过低的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实施创新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这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毫无疑问,研究和学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于学习十九大精神,引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促進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注释:
  i 互联网文档资源(http://wenku.baidu.com/view/d350a586ec3a87c24028c464)2017.1.29
  ii 孙全胜;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论的"进化论"-《黑河学刊》-2011-03-20
  iii 提升发展质量 解决主要矛盾?-《第一财经日报》-2017-10-20
  iv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金融会计》-2017-10-15
  v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19
  vi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1971-4
  vii 贾兴鹏.教育部长长江学者黄泰岩发表主题报告.人民网.-2017-11-6
  viii 习近平;-《前进》-2017-11-08
网站目录投稿: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