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上了职场黑名单怎么办


  武汉的一位人事部经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武汉HR圈子当中有一份"职场黑名单",用来提醒同行们招聘时重点留意。她表示,上这份"黑名单"的人很少,"如果当事人看到觉得有异议,可以在论坛上申诉,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这位人事部经理的一席话立即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对于HR同行来说,这一做法得到许多HR的力挺;而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他们认为,这一做法无疑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与声誉。记者了解到,其实不只是企业有"职场黑名单",求职者对于应聘的企业也有"黑名单",究竟孰对孰错?记者认为,双方应该各打五十大板,双方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位原酒店行业从业人员向记者透露,他原本在某知名连锁酒店工作,但由于和旧东家有些不愉快而愤然离职,结果就上了"黑名单",当旧东家得知其即将入职另一家同业公司后,居然主动致电新东家,将其"罪行"一一陈述,导致最后他只能离开酒店行业。
  在不少行业,对于一些由于"特殊原因"离职的员工,HR心中大都有无形的"黑名单"。所谓黑名单,更多是基于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行业内的特定领域存在的,不代表所有行业都可能会有。据职场专家介绍,通常"黑名单"有以下几种:
  一、特殊行业"黑名单",如教师、医生、警察等,这种行业的黑名单更多的是依靠舆论或口碑来确定。二、流动率较高的行业"黑名单",如零售、旅游、IT行业等。这些行业黑名单有个共性,就是职业的再生存能力相对差,离开行业,很难跨行业发展。而这些行业的HR往往会共享信息资源,避免企业利益受到损失。三、人为制造的"黑名单"。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如待遇、离职等)与公司闹得不欢而散的员工,公司从公司利益出发,利用自己在行业内的影响,人为制造所谓黑名单,一来为打击这样的员工,给其将来的发展制造困难;二来杀一儆百,警告其他员工听从公司合理安排。
  HR赞成列出"职场黑名单"
  "网上HR的吐槽,实际上是一种维权,维护自己公司的权利。"据人力资源专家宋女士介绍,HR们吐槽的对象大多与离职有关,有些情节恶劣,如拿了公款后"人间蒸发"、借了同事钱后"失踪不见"等,这些被吐槽的对象就直接上了"黑名单"。
  谈到是否应该列出职场"黑名单",在一家民营企业做HR的吴先生坚决赞成。他认为,有些人之所以总找不到工作一定是有原因的。"有些人真是不守信用,像本来昨天一个女生应该来面试,可是过了面试时间还不来,打电话还不接,过了半小时打来电话说她还没从原公司辞职呢。而前几天我们选中了一个女生,但是在她来上班的前一天,她发了一个邮件说想回家,就走了。给她打电话也不接。像这样的人又怎么找得到工作呢?"结果,吴先生因为此事被老板批了一顿,他发誓会将这两个人列入他的用人"黑名单"中。
  企业应客观看待"黑名单"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由于企业评判员工的角度往往不统一,HR圈子里私下交流的"黑名单"难免有失客观公正。而在国外背景调查程序相对严格,企业如果给出"不建议录用"的建议会非常审慎,调查建议也是出于职业角度,而非个人观点。如果评价不当,将面临诉讼的法律风险。目前国内背景调查程序还是有待规范,对于企业来说,在背景调查中,固然重视原有公司对他的评估,但更看重的是,他是为何被列入"黑名单"的。
  正是因为黑名单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普卓顾问专家郭静帆建议,企业在录用时应谨慎对待"黑名单"。她表示,对于因触犯法律、职业道德等问题而被列入"黑名单"的员工,企业坚决不录用无可厚非。可是有些员工却是因为一些小事比如待遇、离职等与公司闹得不欢而散,公司想给这样的员工一些打击,人为制造所谓的"黑名单",给其将来的发展制造困难。对于遭遇到这些无关痛痒的小问题而被列上"黑名单"的员工,企业不妨先考察他的能力后再给他机会。
  职场人士也应该反思
  某人才市场职业顾问表示,"黑名单"通常不是由于员工能力问题,而是隐藏在冰山下面的品质与诚信问题。如果不幸上了"黑名单",身为职业人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是你的职业化程度不够,还是自己某方面存在严重瑕疵,以致自己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呢?
  郭静帆也提醒那些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员工不要抱侥幸心理,千万别以为"我到了另一家公司同样可以做"。因为如今信息十分发达,做一个背景调查就可以把这个人了解得清清楚楚,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企业是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录用一个有问题的员工的。
  律师:不能轻易剥夺劳动者就业权
  对员工而言,这种"黑名单"的存在本身是不合理的,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对黑名单上所列错误采取什么标准认定。企业不能用"黑名单"来剥夺劳动者的就业权。法律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企业只能对一些特殊员工可以采取竞业限制,如一些掌握企业商业机密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企业为了保证商业机密不被泄露,可以与这些人签订竞业限制约定,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才可以限制这些特殊员工在离职后的择业情况。
  求职者也有企业"黑名单"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黑名单"对员工而言并不公平,但"黑名单"对企业而言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这种行为本身会影响求职者对企业诚信的评价,进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形象。某些以"黑名单"作为威胁员工"撒手锏"的企业也自然会登上求职者心目中的"黑名单"。
  记者在网上发现了不少求职者发的关于企业"黑名单"的帖子,其中一位在上海打工的白领甚至开出黑名单网,让求职者"大众点评"自己求职过程中所遭遇的"黑招","上榜"超过300家公司的"黑名单"已经成为求职者求职的"黑色借鉴书"。记者发现,上了这些"黑名单"的企业被揭露的问题最多集中在公司招聘时还没开始面试就收取各种简历费、培训费;其次则是某些求职者遭遇信息泄露,屡屡被未投过简历的公司骚扰的事情。
  郭静帆指出,在如今的大环境下,职场人士无论是求职还是跳槽都非常谨慎,企业的口碑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要不是因为现在工作难找,我根本不会选择这家公司。"目前在一家物流企业上班的小赵告诉记者,这家公司在业内口碑不太好,员工经常流失,而且对于部分离职员工,会以"黑名单"的形式向业界传播。"这类喜欢制订离职员工‘黑名单’的企业,同时也是上了我们求职者‘黑名单’的企业,假如今后有机会,我肯定离开这家公司甚至这个行业,免得坏了自己的名声。"
网站目录投稿:曼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