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驾驶过程中处理情况的基本模式 观察和判断的错误是引发各种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内外大量统计资料表明,80%以上的交通事故都与观察判断失误有关。 因此在我们行驶的过程中,随时随地要有应付突然情况的思想与动作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注意观察、注意判断,应付突然情况。 一、会车时的几种模式:会车是个笼统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完全不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 减速让行,先会车后会障碍物:以我方车辆减速后的行驶速度计算,我方驶入交会区间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先与障碍物的交会后再进入车辆的交会区。 (二)加速超越障碍物,先超越障碍后会车:以对方车辆的行驶速度计算,在对方车辆驶入交会区间之前,我方车辆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加速、超越障碍,并入右侧车道等会车前的准备工作。 (三) 低速接近,谨慎通过: 1、 减低车速也无法避免"三位一体"的局面,只能停车等待; 2、 雨天、泥泞、冰雪路,坚决等待,不要去争抢。 (四)互相配合加速交会: 1、 路面宽度较窄时,要减速慢行,亦步亦趋。 2、 对方车辆前有障碍且正在超越时,我方应该主动礼让。 二、 行车时要注意观察: (一)跟车方法不当很普遍:通常在同向行驶的车辆中,后车跟随前车运行,驾驶员总不愿意落后很多,总是紧随前车,这是一种"紧随要求"。 从安全角度考虑,跟在后面的车辆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后车的车速不能长时间的大于前车车速,只能小于或者说接近前车的车速,否则就会发生撞车,这是"车速条件"。 二是前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安全距离,即在前车减速或制动时,两车之间有足够的安全距离,从而有足够的时间供后车驾驶员做出反应,采取制动措施,这是"间距条件"。 因此正确的跟车方法是既要保证行车安全,又不致占用过多的交通容量。为此,就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不顾客观条件,与前车保持极小的车间距离,误认为既然前车发现情况时能停住,自己的车也一定能停住;二是害怕出事,不管条件多好,都保持过长的跟车距离。 以上两种情况又以跟车距离过小的居多,实践证明,为保证行车安全,跟车距离过小的肇事率非常高。 除保持合适的跟车距离外,在跟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跟车时精力要高度集中:使自己所驾驶的车辆在前车发生任何情况下停车时,自己也能及时地停下来。 即使前车的制动灯不亮,或突然出现侧滑、甩尾时,自己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来从容应付。 2、在所驾驶的车辆制动效果不佳,或载人较多,或运送大件物品时,应适当加大跟车距离,以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3、在遇转弯或前车超车时,要注意观察、判断,以防突发情况来到时措手不及。 4、操作技术不熟练,或反应较慢的新手应逐步摸索出合适的跟车距离,以留出足够的反应距离或制动迟滞距离。 总之,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跟车方法,找到合适的跟车距离,必须考虑各种条件和因素,驾驶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通过人行横道线时要当心:机动车的车速通常都很快,一旦前方出现情况而紧急制动,很容易发生追尾或剐蹭。 特别是在接近人行横道线时,通过人行横道线的行人通常忽然向前,忽然向后,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前方的车辆又随时都可能突然减速或停车,或者是冲撞再前面的车辆、行人而造成连续伤害事故。 出现上述情况,多因为行车速度过快、接近行人和骑车人、动作过猛,观察情况时不能合理地分配注意力。 {!-- PGC_COLUMN --} 三、别总踩着离合器不放:不少的驾驶员在开车时都有个习惯,先踩下离合器后再来踩刹车,特别是新手开车,一要减速就要先踩开离合器。 而且即便是挂了空挡或是挂低速挡行驶时,也总不踩着点离合器,以为是换挡时方便。这是个很不好的习惯,会大大缩短离合器的寿命。 新手们之所以有这个毛病,大概是因为学车时最害怕的就是熄火,只要熄火,路考就别想通过。所以离合器踩得勤,即便是遇到紧急情况刹车也不会熄火。 所谓的"先刹后离",就是要先踩住刹车,等速度减下来后,再来踩离合器换到适当的挡位。 而新手的这种"先离后刹",则是还没有踩刹车,就先来踩下离合器。这样刹车、换挡,对于新手来说可能会使车子开得平稳些,但是对离合器却会造成不小的伤害,高速时切断动力,离合器片磨损加快。 如果总习惯这样开车,离合器的寿命大概只有正常情况的1/4或是1/5,必须提前更换,另外因为切断了发动机的牵引,在很多情况下是很危险的。 还有的人开车习惯在停车时,挂在一挡上踩着离合器等候,或是摘了空挡还踩着离合器,这样可起步略快些,也不用脚下一会儿松开,一会儿又踩下。 但是,这种习惯左腿始终都处在用劲状态,无法放松,易使驾驶者疲劳,还会不必要地多磨损离合器片。 因此,这也是个不好的习惯。在路口空挡状态等候时,松开离合器踏板,活动活动腿脚不是很好嘛,何苦总是要踩着离合不放呢? 一点通:道路上危机四伏,谁都要有几手保命绝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