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管仲第一理财家


  管仲,名夷武,字仲,又字敬仲,史称管子,公元前725年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年轻时三次求官被逐,经过商当过军士,属于士的身份。齐是一个位于山东半岛上的小国,"区区之齐在海滨",方百里封地,远离周王室,开始建国,与戎狄为邻。齐桓公之前的300多年间,齐一直内乱不断,"国小民穷诸侯多",民不聊生,经济十分落后。管仲当了国相以后,协助齐桓公理财治国安邦称霸立下了不世之功。他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如果人们的物质生活过于贫困,甚至连饭都吃不饱,那么他们心目中就很难有"礼"、"义"、"廉"、"耻",而这正是维系国家安定的精髓。如果"四维(即礼、义、廉、耻)不张",则"国乃灭亡"。因此国家的富强、社会的教化,其根本在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为了发展生产,稳定财源,管仲推行"土、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的社会编组,使国民各有专业,各司其责,各安其业。同时他十分注意为百姓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生财环境,说,"知予之为取,政之宝也",意思是对老百姓实行欲取先予的政策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法宝。他还为之解释:"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制定政策,加强国力
  他在农业生产上推行"均地分力"的政策。他在辖区内废除了西周以来劳役地租形式的井田制,实行土地出租,把土地分给一家一户的农民进行个体经营。这样,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民知时也……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即农民能自己知道抓紧农时季节,父子兄弟全家老少会尽心竭力,专心务农,不怕劳苦,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质便相当于今日我国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因为那时的土地也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公有制。同时管仲还规定不准在农忙时节让农民服劳役,征调牲畜,这样既保证了农民不误农时,又保证了农忙季节所需的畜力。
  管仲重视利用自然资源,强调"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对山林川泽所繁育的万物皆加以管理,使利归国家。例如齐国多山,富有矿藏,对于开矿,管仲首先强调"苟山之见荣(矿苗)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人,右足断"。也就是说矿藏为国家所有,违反者断足以致死罪。其次在强调国家主权基础上,鼓励组织民间力量去开采经营,并提出了官民三七分成的具体办法。他认为,如果由国家强迫罪犯去开采,会带来管理上的一系列困难,罪犯们还可能会利用深山的地理环境逃亡,给社会带来动乱,假若以征发劳役的办法去让百姓开采,也会招来百姓们的不满和怨恨。要是那样,恐怕是"未见山铁之利而内败矣"。因此,管仲既强调矿权国有,不容许私人染指,又提倡在政府的有效监督下,由民间去开采经营。他的具体做法是:"量其重,计其赢,民得其七,君得其三。"一句话,就是要尽量调动群众开采矿藏的积极性。这种管理思想和理财原则,出现在那个时代是极具创见和难能可贵的。
  改革赋税,建设财源
  在赋税政策上,他首先主张公平税负,"相地而衰征",按土地等级实行差别税率,即"地均以实数"。把全国土地按不同土质和不同出产分"百而当一"、"十而当一"、"五而当一"等几级折成标准耕地面积征收土地租税。在封建制度下,实物地租是直接生产者的全部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直接生产者在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创造的剩余产品量是有差别的。实行差别税率,比不分土地等级一律征收相同租税要合理得多,能激发直接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差别税率可以说是管仲的创造。如果我们把"均地分力"与"相地而衰征"两项政策结合起来看,便容易窥见管仲改革土地赋税制度的独具匠心,直至今日我们丈量土地和估算常年产量都还没有超越他的政策框架。其次,管仲也注意广辟税源,他在城镇建立市场开征关租和市场贸易税,规定每年的春分进行纳税登记,公布税率;立夏按月核实;秋季进行稽查,岁末一次缴清。再次,管仲还提倡保护税源,提出"审其分,则民尽力","归之于民,托出于民"等一系列涵养财源的措施,并告诫当时的统治者要"辟则惠、闭则乱",即实行开放,不搞封闭,开放民众反而聪慧达理,封闭民众反而悖逆作乱。同时,为了鼓励国际贸易,他规定"通齐国鱼盐于东莱,使关市讥而不征"。在此以前齐与东莱不相往来,实行检查而不征税的零关税政策以后,通商贾于东莱,促进了齐国与东莱的外贸发展。管仲实行"官山海"政策首创了盐的专卖,寓税于价,大幅度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于其他手工业,管仲还设计出一个"同业聚居,父子相承"的管理方案。换句话说,就是把行政管理、户口编制和专业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由于同一行业聚居在一起和子承父业,能够耳濡目染,互补短长,"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智",既保证各个专业后继有人,又促进了同一行业之间的互相竞争和发展。今日国内之金融一条街、电子一条街即是当年管仲专业聚居思想的翻版,就是美国的硅谷也与两千多年前管仲的思路有雷同之处。
  货币手段,调节物价
  管仲注意运用货币和价格政策来促进流通,调节市场稳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在货币政策上,他认为:"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十倍。"也就是说,钱币的多少、轻重,应掌握在恰当的程度上,根据币值与物价的轻重成反比的道理,通过市场货币流通量变动的多少,来调节物价。管仲主张,以国家掌握其垄断铸造货币流通量的增减变化,来直接控制主要商品如粮食等价格,并间接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他不主张直接向人民加重赋税,而提倡把商业经营作为主要手段,来取得经济收入,充实国家财政。他提出可以通过货币流通的办法来实现国家的粮食政策,以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年景好,五谷丰登时,粮食为国君所占有,货币则留在百姓手中。国内的货币都聚在民间,就必然使货币轻贱而粮食价重。于是,君主就在秋天粮价低时收购粮食并以高价投放,而下一年粮食价格低时再收购上来,国家就可以获得收益。如果国家按人口征收人头税,每人一年才10钱,但采取货币投放来调节谷物价格的办法,若每家每人需要10亩田所产的粮食食用,把每亩所产粮食加价10钱,就可以从1户得到相当于按人口对10户征收的收入。
  在价格政策上管仲主张调节万物的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但不强求商品价格一成不变。他认为,商品的价格应该允许自发或人为地不断由轻到重(即由贱到贵)或由重到轻(即由贵到贱),在一定的幅度内左右摆动,即"衡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因为在万物中,以五谷为中心,农产品在各季节中
  价格的高低是不同的。管子主张利用商品价格的高低变化,控制财用,调剂物价,掌握物资,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服务。如提高谷价以奖励生产,用价格政策来调剂地区间的物资、同一地区的丰歉等。他说:"岁适美,到市籴无予,而狗彘食人食;岁适凶,则市籴釜十镪,而道有饿民……故善者委施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意思是说,丰年时谷贱,粮食卖不出去,连猪狗都吃人食;反之,荒年时谷贵,每釜(春秋时的量器)涨到10贯铜钱,致使百姓挨饿,怎么办呢?国家应该有效地控制市场以稳定价格,即在荒年时组织粮食的供应与贩卖,丰年时组织收购与贮存。除粮食以外,对于盐、铁等国家重要物资的购销,政府采取了由国家垄断买卖的办法。至若其他万物,则实行与生产者订立合同的办法。管仲说:"其在万物者,立赀而行。"所谓立赀,就是以契约的形式定出收购的价格,开创了后世商业实行合同订购的先河。同时,他对商人执行合同的诚信要求也十分严格,"非诚不得食于贾",强调不遵守市场交易规则、不讲商业道德就没有资格吃商业饭、从事商业工作。
  用财有道,深得民心
  管仲除了注意生财、聚财以外,还非常重视用财之道。他首先强调:"量民力则事无不浅"、"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一劝下"。也就是说要量力而行处理好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其次强调"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用财不可以吝,用财吝则费,事不工而数复之,故日劳矣",也就是说过分节俭,该办的事情没办成、办好,造成返工,也是一种浪费。唐代刘晏造运粮食的漕船,非要拨巨款造每条1000贯的船不可,从而保证了安全运输;后人为了节省经费降低造价,减少了拨款定额,结果船只质量不过关运输过程中常常发生船沉粮损,贪小便宜吃了大亏。再次强调"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士,衰主积于贵人,亡主积于妇女珠玉"。统治者要争取民心,多做兴德的事情,如"养长老,慈幼孤,问疾病,吊祸丧"。通过增加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实现"九惠之教",即一日老,二日慈,三日孤,四日疾,五日独,六日病,七日通,八日赈,九日绝。其主旨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措施,对鳏寡孤独和老弱贫残之人给予抚慰和照顾,以确保社会的稳定。管仲还非常重视财富分配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他说:"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分之",即是说,天下不怕没有财富,怕的是没有人能使人民各专所业。他认为分配关系要依礼义节制,"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背,贫富无度则失"。所谓"贫富有度"就是要求贫富之间要有法度,若"贫富无度"就会造成混乱。他认为民不可太富,但也不可太贫,太富、太贫都对国家不好。人若富了,就不受利禄的驱使;人若穷了,就不怕刑罚惩治,国家法令不能贯彻,人民所以难治,都源于贫富之不齐。怎样才使贫富有度呢?国家要起主导作用,实行限制和调节政策。关于贫富有度的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被称为革命的口号,管仲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具有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这对于基尼系数已从0.31上升到0.45的中国现代社会来说,是一句多么振聋发聩的话语啊!
  贸易之战,屈人之兵
  管仲也善于用经济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对齐国周边的莱、莒、鲁、梁四国的征服便运用贸易战的财经手段,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莱、莒两国在当时拥有铸币所需之柴,又重视农耕,齐桓公认为两国一旦同时具备金谷,将构成齐国称霸的一大威胁,他采纳了管仲的意见,先以高价买两国之柴作为诱饵,然后在齐境内铸币。莱、莒两国国君以为用自己多余的柴换齐国的重币,齐国的金、币大量流向莱、莒,便可轻易并吞齐。莱、莒两国辍农而以柴换金。两年过后,齐桓公下令停止买柴,而莱、莒两国由于停止农耕而谷价飞涨至每石170钱,齐每石仅10钱,两国百姓十分之七投奔齐国,不久,莱、莒向齐请服。由于鲁、梁两国民间习俗织绨(一种丝织物),管仲便劝桓公穿上绨服,使臣民仿行,并对鲁、梁的商人说:"运到齐国一千匹绨,就给金三百斤,运绨十倍就给金三千斤。"鲁、梁君王于是教民织绨,放松了农业生产。一年以后,管仲又建议齐桓公脱下绨服,改穿帛服,臣民也跟随换装。同时下令封闭边境,禁止与鲁、梁两国往来,不准运绨入齐,造成鲁、梁百姓缺粮少吃,绨产品积压,连规定的赋税也无法缴纳。两国君王赶忙下令弃绨修农,但粮食不是短期所能收获的,于是米价比齐国高出好几倍,两国人民纷纷逃往齐国,再加上政治经济上的其他原因,不过三年时间,鲁、梁两国君王被迫向齐国投降。
  选贤任能,富国强民
  管仲在齐国推行任人惟贤的选官制度,打破西周、春秋以来任人性亲的选官原则,冲击了世袭贵族政治。管仲曾就选贤任能的人才选拔问题,对齐桓公说:"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宁速,请置以为大田;登降辞让,进退闲习,臣不若隰朋,请置以为大行;早入晏出,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重富贵,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以为大谏臣;平厚广成,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公子城父,请置以为大司马;决狱折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若弦章,请置以为大理;
  君若欲富国强兵,则五子者足矣,君欲霸王,则夷吾在此。"于是,齐桓公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于管仲。这五个受重任的人,其中宁戚是卫国贩柴之寒士,东郭牙是齐国中抬土服役者,这些贫寒之士,因其才能而在齐国受到重用。管仲就是这样拔贤能之士于贫贱之中,并委以国政,授以重任,从而使齐国政治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
  齐国经过理财家管仲多年改革,国富民强,势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史载:当时的齐国"有革车八百乘",兵员充足,军事力量强盛。春秋初年,周王室衰微,这样就给周边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时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纷纷向内地发展。而这些少数民族一般还处于游牧时期,有一定的野蛮性和掠夺性,进人中原后,对已经进入农耕阶段的华夏诸族是一个强大的威胁。华夏诸国称他们为蛮夷戎狄。中原诸侯国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霸主国出现,保护他们不受戎狄的侵掠。当时周天子虽有天下"共主"的名义,但却失去了天下"共主"的作用,无力承担这一重任。在这种情况下,犹如今日美国那样富强的齐国其霸业应运而生,成了人们公认的国际警察。
  作为有文字记载的大理财家,管仲是中国历史上第—人,他不但有实践,有绩效,而且还有比较系统的理论著作《管子》。《管子》曾由西汉刘向加以整理,全书原为86篇,其中有10篇仅存题目而无正文,去除亡佚篇目,实有76篇。全书涉及理财的内容占一半以上,这在先秦诸子百家和后代理财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尽管有些篇章是后人借管仲之名而作,但据有的史学家考证,全书至少有2/3是管仲本人之作。所以《管子》一书的基本思想仍属管仲。而且管仲也是中国历代著名理财家中少有的几位得到善终的人之一,即使他在公元前645年因病去世以后,也很少有人在他身后非议。这应该是历史的开恩,特别是管仲理财富国安民的历史功绩,甚至得到了以一贯倡导"施仁政,反霸道"著称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充分肯定,更是一个极大的例外。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
网站目录投稿:凌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