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地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这也意味着喊了多年的"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到来。 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四部委出台《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明确提出试行"县管校聘"改革;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15个省份选择19个示范区进行改革试点;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再次对"县管校聘"工作作出部署;2019年5月,教育部对12个省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2020年2月27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推开改革。 目前,全国大多数省份教育、财政、编制、人社等四部门都下发了"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实施范围、改革内容、保障措施等进行了明确。 "路线图"已经画好,"施工图"也已绘就,但由于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教育生态迥然不同,操作层面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这就要求各地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到"审慎稳妥"。 从实施试点改革的地区看,教育主管部门和少数教师的反映可谓"冰火两重天",教育行政机关总结"一片叫好",少数教师却是"委屈连连"。从即将启动改革的地区看,教育主管部门状态不一:有的顾虑重重,迟迟不敢启动;有的做足准备,稳步推进;有的等待观望,应付了事。至于教师,支持者有之,抵触者也不在少数。 "县管校聘"改革涉及学校岗位设置、教师适岗竞聘、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教师退出机制、教师权利保障等多方面内容,直接关系到广大教师的"进退留转",需要系统思考、统筹兼顾,缜密打好"组合拳"。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乡、校际间教师资源布局极不平衡,现行人事管理体制已经无法破解这一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县管校聘"应运而生,其初衷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师交流轮岗,通过制度机制,大面积化解师资配备的矛盾。相关部门及学校要讲明政策,加强宣传引导,赢得广大教师的理解和认同。 其次,要摸清家底。精准算好县域内教师编制的"总账"、学校岗位的"明细账"和各级各类教师的"分类账",为改革推进统筹奠定基础。 再次,要"稳"字当头。"县管校聘"改革的初衷是打破教师"铁饭碗",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优化县域内师资配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非不是网上少数人所说的"让教师下岗"。因此,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要坚持"稳"字当头,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好临近退休、身患大病、孕产期等特例、个案,体现改革的人性化。 最后,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教师适岗竞聘的过程、竞聘小组人员组成、教师质量评价标准等都要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同时,要落实教师权益保障措施,依法保障教师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