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吸引广大学生参加的校运会,现在却遭大学生冷遇,变为 "鸡肋",为什么?想想,还得追溯到中小学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问题上来。 目前,在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校,体育课已经变成无足轻重的陪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课不能正常上,经常出现被其他课占用。一学年下来,体育课上不了几节。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甚至认为体育课无足轻重,这种错误的认识一直持续到大学。二是体育课上"无所事事"。有的学校要么因为缺乏真正出身体育专业的老师,要么因为体育老师缺乏责任心,很多体育老师都未曾精心备课,让体育课变成了学生的自由活动课。他们既不传授必要的体育知识,也不组织学生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课上自由散漫,至于体育素养,就更无从谈起了。 正是因为正常的体育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体育素养无法养成,也就难有兴致去观赏体育比赛。另一方面,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日渐下降,不愿意也没兴趣参报相关项目,迫使很多学校取消了部分具有挑战性的比赛项目。项目减少,运动会的竞技性、观赏性及吸引力下降,大学校运会变"鸡肋"也就不稀奇了。 因此,要解决大学校运会变鸡肋的问题,还应从中小学起就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素质观。一方面,要把体育教学和其它教学一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对考核不及格的学生限期加强锻炼,并定期跟踪指导;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让他们懂得体育的美,体会到体育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