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校园运动会只剩竞技怎能不成鸡肋


  谈及校运会,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不感兴趣,甚至有同学花钱雇人看比赛,大学校运会"鸡肋"化绝非个别现象。(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源自古希腊的体育运动会在当时具有无比尊崇的地位,期间必须一律休战便是最好的证明。之所以如此神圣,是因为与古希腊人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古希腊人在祭神活动中为了增添乐趣,便通过一定的体育比赛来自娱和娱神。概而言之,体育运动会起源之时就被赋予了健身和娱乐的双重色彩。
  现代运动会与宗教祭神活动基本脱离了关系,但健身和娱乐的理念则完全得以传承下来。健身自不必多言,娱乐主要体现在开(闭)幕式的精彩文艺表演及融观赏性和竞技性于一体的诸多赛事。
  但现在,许多学校的运动会却只强调竞技性,而减少了娱乐性和观赏性。因为场地、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开(闭)幕式成了纯粹的开(闭)幕式,没有了文艺表演,只剩下简单的入场和程式化的枯燥讲话,自然也就失去了娱乐性。比赛项目也同样被高度压缩,基本上只剩下田赛和径赛两大类,其观赏性也大大下降。加之参赛的学生基本上未经过专业训练,可看性也打不少折扣。
  如此一来,运动会的娱乐性基本上被剥离,只单单剩下了健身功能。然而,所谓的健身功能事实上也难令人信服。除了少数运动员之外,其他学生基本上处于无事可做状态。大抵只有认识的选手跑过看台时会激动一阵,其它时间,学生们基本上只是枯坐看台玩手机打发时间,如此"陪动",实在是无聊无趣透顶,又谈何健身!
  既然如此,学生们又怎能不视之如鸡肋呢?正如媒体报道中提及的那位来自安徽某高校的大一新生小李所言:没想到大学的运动会是这样的"形式主义","形式化地走走方阵,形式化地搞几个比赛项目,真正参加的也是少数所谓的积极分子,以及运动细胞活跃的人,基本上运动会就是少数人的运动会。"……为了避免出现"少数人的运动会"的尴尬,校方只好通过不准请假和点名的方式强迫学生参与了。
  因此,学校体育运动会要想真正摆脱鸡肋的命运,成为校园里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绝不可依然故我,继续抱残守缺,必须进行一场切实的革故鼎新。以笔者之见,不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在学校体育运动会的开(闭)幕式中适当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文艺表演。时间不需要很长,节目也不一定要求多精彩,关键在于调节氛围和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二则是应该对具体的比赛内容进行革新。一场劳师动众、涉及全体学生的体育盛会,理应秉承为全体学生服务的精神,多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可以广泛参与的项目,使之成为全体学生展现风采、释放活力的舞台。对此,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也已经做了明确要求:"学校每年组织春、秋季综合性学生运动会(或体育文化节),设置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竞技性、健身性和民族性体育项目,参与运动会的学生达到50%以上。"
  因此,在竞技体育理念日益被全民健身理念所取代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运动会更应顺势而动,做一些革新和改变,让多数学生自愿、主动参与!
网站目录投稿: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