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作为历史上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时期,很多人对这一时期的各种人物和事件都是非常了解的,这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为出名的一个时期。而三国的魏蜀吴三国,其中蜀国和吴国都出了很多降将,而且各自也接受了很多降将,但为什么吴国却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多的降将呢?魏蜀两国在这一方面和吴国之间到底是有什么样的差距呢?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诸将的个人品德习性 我们熟知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而五子良将分别为张辽、月进、徐禁、张郃、徐晃;江表十二虎臣则指的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而在这些知名的将士中,有愿意投降之人一大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所遵循的忠义至上价值观。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知道,这些将士们都颇重忠义,无论在战场中与敌人打的如何激烈,都是奉主之命,替主行事。而若是投降另择新主,亦是为主行事而已。 如同蜀将马超、黄忠,魏将张辽、张郃等,这些都是降将。他们因为自身的能力高超,使得原本的与其对立的敌人都对其欣赏不已,战败之后不忍杀害且欲招为己用。也正是因为他们所秉承的忠义性格,使得归降之后他们也必然会尽心尽力的为自己现在选择"明主"做事。因此来说,在魏蜀吴三国之中有降将的存在是必然的。爱才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在对人才极其渴望的三国时期呢? 2、一国之君的知遇重视 《三国演义》曾多次提到这样一句话"择木之禽得栖良木,择主之臣得遇明主。"足可以概括降将存在的原因。个人认为"明主"指的就是贤明善用人才的君主。而上文所提到的江表十二虎臣中的降将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就是因为不得明主而归于东吴的。甘宁曾任蜀郡丞,建安九年归顺刘表,十年归黄祖,而因不受刘表、黄祖二人的重视于十三年投于孙权。而此时的吴主孙权恰恰善用人才,充分的发挥了甘宁的武力空间,为吴国添了一员大将。 而因为不遇贤明之主主动反叛者在三国时期也是不少。三国时,诸将士都将为"明主"肝脑涂地当做人生目标,但是若将士都可遇良主,也不会有降将的存在了。若无张鲁的难成大事的推波助澜及其部下的嫉妒,有着"锦马超"之称的马超又怎么会给刘备密书投降而后成为五虎上将之一呢?而五子良将的张辽也是如此。吕布的蛮横狂妄亦是将张辽送与曹魏的一大助推剂。由此可知,一国之君对将士们的知遇重视有多么重要。 3、三国时期的整体背景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而此时三国之间的抗争利弊,一大因素就要靠比拼各国是否有得力的将士相助。而战争毕竟难免有胜有负,有死不足惜的将士,自然也会有投降的将士,更何况还有舌灿莲花的谋士说客说服那些武将们归顺本主。"择主之臣得遇明主"这一句话在《三国演义》可是曾说服不少武将将原本敌对的"贼子"视为"明主"的。并且我个人认为,降将会比本国原本就从属于本国的将士更卖力。因为他们需要战功使自己的价值更大,也能够使后来的"明主"摒弃偏见,从内心信任降将。 据《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记载: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数有战功,迁裨将军。 张辽为何要数立战功呢?其一自然是上文提到的其的性格使然。其二也是至关重要的便是三国时期的整体背景使然。降将之所以产生,自然是因为有战争。三国时期汉室倾颓,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孙权刘备皆是人上人。或为争权夺利,或为兴复汉室,或为自保不受侵犯,都有对外开展战争的需要。既有了战争,那降将的出现不也是于情于理的吗? 由这三种因素我们不难知道,在三国时期,江表十二虎臣中有降将的存在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一国之降将不仅仅代表着强者对自身的臣服,在某种程度上更是君主仁德惜才的象征。且降将并不一定就是怯懦畏死之人,只要他们内心仍遵循着忠义道德的秩序,他们就仍然是当世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