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他的见解。假如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经验丰富,而竟然没有见解,那就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 人总是从自己的见解开始,故要求人家从搜集事实开始,是不符合实际的。其结果是,他所搜集的事实,必是以他自己既有的结论为根据;他既然先有了结论,必能搜集到许多事实。因此惟一严谨的方法,惟一可以印证某一见解是否符合实际的方法,应该以明确承认"见解为先"做为基础——这是必要的做法。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知道我们是以"尚待证实的假设"为起点——决策程序如此,科学研究也如此。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不必辩论的,却必须经得起验证。经得起验证的"假设",才值得我们重视。经不起验证者,就只有放弃了。 有效的管理者鼓励大家提出见解。但在鼓励的同时,他也会叫大家深思其见解,认清其见解经过实证后的结果。因此,有效的管理者会问:"要验证某一假设是否为真,我们该知道些什么?""要验证某一见解,应有些怎样的事实?"他会培养出一种习惯:他自己这样问,也使与他共事者这样问,认清需要观察些什么,需要研究些什么,和需要验证些什么。他会要求提出见解的每一个人,负责理清他们可以并且应该期待和寻找什么样的事实。 但是最关键性的问题应该是:"相关的标准是什么?"由于这一问题,很自然地会转到关于衡量的课题:问题本身的衡量和决策的衡量。只要分析一下一项真正有效的决策是如何达成的,一项真正适当的决策是如何达成的,我们就能发现我们为决定衡量方法所耗用的时间和精力极多。 有效的决策人,为什么故意不遵循教科书原则的道理。教科书上说,决策需寻求"意见的一致",但是他们却有意"制造"互相冲突的不同意见。 换句话说,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第一条原则。 据说,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曾在该公司一次高层会议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诸位先生,在我看来,我们对这项决策,都有了完全一致的看法了。"出席会议的委员们都点头表示同意。但是他接着说:"现在,我宣布会议结束,这一问题延到下次会议时再行讨论。我希望下次会议时,能听到相反的意见,我们也许才能得到对这项决策的真正了解。" 斯隆先生真是了不起,我只有称他为"天才的决策家"。他认为"见解"应经得起事实考验。他同时强调,不能先有结论,而后去搜集"事实"来支持结论。他着重的是,正确的决策,必须从正反不同的意见中才能得到。 有效的管理者绝不认为某一行动方向为"是",其他行动方向均为"非"。他也绝不坚持己见,以自己为"是",以他人为"非"。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会先找出为什么各人有不同的意见。 一位管理者之所以受聘为管理者,并不是要他做他"喜欢做"的事,而是要他做他"应该做"的事——尤其是要他做有效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