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抓好导师队伍建设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近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加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对于已授博士、硕士学位的论文,研究生院将加强评估工作,加大抽查力度,将评估结果纳入指导教师招生指导资格审查和院系年终考核。
  清华此举,进一步完善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体系,从平时的培养到后期的评估抽查,为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保障。其中,加大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力度是重中之重。后期的评估抽查实际上也是倒逼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后置措施,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研究生导师履职尽责,承担好研究生培养之职。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建立常态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教育培训机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是整个研究培养链条的关键一环,堪称研究生培养的"牛鼻子"。近年来,媒体不时曝出研究生导师师德失范、师德不端等事件,凸显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性。研究生培养机构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队伍教育培训的常态化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尤其是师德师风的培养引导力度,使其不忘初心、敬畏初心,在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的基础上,切实履职。
  二是建立更加有效的研究生导师待遇保障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说,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儿",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研究生导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研究生做科研、做学问,甚至在思想上、生活上予以指导和帮助。一个有责任感的研究生导师,付出往往远远超过回报。不过,研究生导师也需要必要的经济基础,以此保障其家庭生活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才能解除其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指导研究生、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中去。因此在严把研究生导师准入关、培养关的前提下,应该进一步探索更加有效合理的研究生导师收入保障机制,这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
  三是完善落实更理性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机制。学校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熟人社会"特质。在这个圈子里,容易形成超越理性的人情风气。面对某些存在问题的研究生导师,主管部门有时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不利于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形成"破窗效应",诱发潜在风险,不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风气。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潮流来看,应进一步加大五大发展理念尤其是"开放办学"理念在学校的贯彻落实力度,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进一步完善并严格落实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制度,跳出狭隘的人情圈子,建立既重人情、更重理性的制度和规矩,良法善治,使教师心有所畏、行有所止。
网站目录投稿:冬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