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的读后感大全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是一本由《新周刊》杂志社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10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一):捕捉社会心态,触摸时代体温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二):一本不过时的杂志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已形成包括《时代周报》、《香巴拉》、广州新锐贰千广告有限公司和广东飘壹代书刊发行有限公司在内的媒体方阵。创刊十五年来突飞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也是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弱智的中国电视"、"飘一代"、"她世纪"、"第四城"、"无厘头.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产"、"贱客来了"、"女人生猛"……《新周刊》的众多经典专题以及一年一度的"大盘点"、"情人节特辑"等,至今仍在不断被引用和演绎。
  《新周刊》是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略的"智囊"和"思想库",每年发布的"四大榜"——"中国年度新锐榜"、"生活方式创意榜"、"中国电视节目榜"和"中国城市魅力榜",更成为时代生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风向标。
  可以说这套精选集在手中,就相当于手握百宝箱,书中的知识也不会过时,因为它记录的是经典的历史。对于这本二十年精选集,诸如胡赳赳、肖锋等人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出现在我的视野里。虽然观点、文笔都不错,但让我产生一丝的不适。新周刊能否多多的猎取其他优秀学者、专家的文章,而不是围绕着这些人转,即使他们是主笔。 阅览全书,很明显,书中作者常常提及的学者就是孙立平等几个。这跟文章多是出自胡赳赳、肖锋等人之手类似。让人觉得新周刊不过是几个人的作品而已。我所品味的观点不过是几个人的而已,从头到尾。不过虽然如此吧,这些不足以形成限制,总体还是很新颖的。
  记录着事实与某种趋势,而今看来,亦有不少字眼不过时,于是,好像明白了为什么一个人需要读几本杂志。因为立意于"新",在新气息下,立足过去,审视未来,是个很好的视角,因此,得以从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思考性的论述。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三):感受时代的脉搏
  现如今,无论是街头行色匆匆的行人,还是地铁公交上的乘客,大多数都在埋头看手机,玩游戏、发微信、看视频或者读新闻,已经鲜见有人捧着一本书或者杂志仔细阅读了。越来越快速的生活节奏,越来越丰富的在线阅读资源,让人们离纸本阅读越来越短。但无论是新闻还是文章推送,也都在适应着生活的快节奏,浅阅读正在流行。记得有人说过,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在人们逐渐淡忘的书籍和杂志中,更多的作品是适合深阅读的,那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也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体温"。比如《新周刊》,这本创刊于1996年的杂志,已经用其特有的视角,记录了20年来时代的变迁,记得手机还不普及的年代,路过街边的报刊亭,经常会驻足看看有没有新到的《新周刊》,买上一本回家慢慢阅读,在一个一个深入挖掘的话题中了解与思考,也与这个时代保持着精神的互动。而今看到这本《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翻阅从1996年到2016年的精品文章,仿佛又回到那个曾经彷徨过,又曾经斗志昂扬过的时代,感慨万千。
  站在2017年,回首看20年前的热点话题,有种穿越之感,1996年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国科协工作部部长的马阳直言中国要建76个国家化大都市不可能,延伸阅读推送了《中国城市十大败笔》一问,提出了"强暴旧城"、"疯狂克隆"以及"疯狂塞车"等,20年后来看,这些问题并没有都得到解决。而2000年的《我为网狂》一文中,"有经济学家提醒说,中国的网络经济是泡沫,电子商务八字还没有一撇呢!"这段话,现在看来更是让人嘀笑皆非,不过却也真实的记录着互联网经济在中国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步伐。
  时代变迁是快速的,不变的可能是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与探究。老派的《金婚》式爱情,浪漫的张小娴,知性的黄菡,解读着爱情,也解读着时代对于爱情的影响。
  "20年,一本杂志,提炼着一个社会的主线,书写出一种生活的宣言,测量着一个时代的体温" 这是一本杂志的力量,也是时代的力量,任何时候回首重温,似乎都能感到时代的脉搏和温度。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四):从时代的体温中发掘传统媒体改革前进的方向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各行各业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传统媒体受到的来自数字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几乎走向了死亡的边缘。美国的《读者文摘》有着近90年的高龄,旗下拥有90余本杂志,曾经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刊物。但是,2009年《读者文摘》美国分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13年《读者文摘》母公司再次提出破产保护申请。2011年,新西兰唯一的全国性通讯社正式关闭,结束了132年的历史。随着网络的强力冲击,杂志经营情况每况愈下。从这场暴风骤雨中,我们可以看到,变革的力量极其强悍粗暴,不敞开胸怀拥抱它,就只能坐以待毙等待死亡。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历史在我们眼前发生,我们就必须应对。在国内,很多名刊大刊经营业绩下滑,期刊界不时发出某某期刊停办的消息,焦虑、悲观的情绪在弥漫。目前期刊界同人都面临的问题:传统期刊经营面临危机,新的业态尚不明朗。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新的传播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仍然是内容生产。虽然新媒体的崛起挤占了传统媒体的市场,但绝大多数原创性报道仍来源于传统媒体。《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等期刊杂志正是坚守这一点,拥抱新趋势,始终傲立在时代的潮头。认真分析数字媒体,其追求的是轻阅读、快阅读、易阅读,很难在深度上下功夫。而《新周刊》等期刊正是找准了这一方向,在阅读的深度和思考的深度上下功夫、做文章,并使之成为傲立潮头的根基。《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就忠实地记录了《新周刊》自创刊以来对这个时代的深刻分析和犀利结构,通过其中精选的文章能够清晰地看到《新周刊》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完全符合其自身"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定位,称之为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并不为过。《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既是《新周刊》创刊以来杂志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我们逐渐远去的那个时代的深情回味。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五):时代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新周刊的语录,一个个精简的小语录,有时下的流行语,有对当时年份的最好总结,喜欢果断的言辞,也喜欢当然的行动,这些都是从当时背景下最具冲击力的思考,有错过的事件汇总也有大快人心的披露,无论是否对未来的中国有推动作用,人们尝试的进程并没有停止。有了小语录,就对其详细的内容有了期待,同样是新周刊杂志社,几十年的更迭,终于有一个历史一样的文物给出了过去那个时代的印记,所以我拿起了这本具体版本的新周刊,眼里亮起了光。
  1996年,是这本杂志的开始,中国的巨变也在开始。20世纪之前,经济的变革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中国经济从汽车走到飞机,邓小平的一国两制,误读的香港,魔鬼的中国足球,1996年的充斥精神力一直延续到千禧年。每个人都迷恋90年代,电影里讲述的魔幻感,把90年代的风格融化在梦里,画出来的年代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眼里,不可替代的北京在成长,上海的文化在递延,广东方式也在发展,中国的欲望生长在蓬勃的时代。20世纪的中国,娱乐时代带来了网络科技的巨变,我为网狂,酷毙之概念,爱情的飞碟,走一走的远方,生活方式的改变是20世纪之初最不可思议的嬗变,挺喜欢这种慢慢道来的世纪变革,不管是不是于我有益,至少有了尝试,时代才有了个不一样的样子,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体温,一个时代的体温出现在一本杂志里,就是多么令人高兴的惊喜。
  习惯了在网上看轰炸式的新闻,就想有一本书能给我提炼时代的信息,同时也有我内心的正能量,本书正好契合了我的欲望。书中新闻点很多,都是根据当时的记录采取各种文体,就像看着我生长的时代出现在面前一样,生活在网络的时代,看着这个你不快乐就去死吧的文字,人一死就凉透的过瘾,速读的时代更多的是快餐文化,好像书看的少了,电影看的多了,真是耗散到凉透了的程度。慢慢的从空白发呆到上网的时间占据了差不多整个闲散时间,网络使我们的状态出现了新的方式,时时多学习,处处是教室,以为一场变革带来的是生活方式和大环境的折腾,改头换面不仅仅是城市的面貌还有人心的昭彰显著。不同于一般的纸媒,博眼球的标题和奇异的内容吸引注意力,新周刊的字体清晰干净,排版细致有落,陈述的文字里也不带观念色彩,90后也不是气势汹汹的面目,展现的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当然,也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以各方面涉及,尽力的展现一个完整的大时代格局,错过的历史重阅,再一次的震撼了我。
  不是只有新闻点,也不是只有常识的启示录,从编年的杂志里选取部分期数的文章,综合出每一个年份的代表和表达每一个年份所能展现的现象,各自的审美,各自的思想,不是大杂烩的信息,更像是一层一层的寿司,有滋味有留香。感谢编辑社,文化盛宴会有落笔结尾,时代的体温一直都在。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六):暮然回首,心向往之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记录着20年代社会变迁的脉搏颤动。
  若是不连续地翻阅《新周刊》的杂志,那也不会有太打动人心的感慨,但若沉下心情来翻阅这本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你一定也会为着社会热点和时尚流行所悸动。
  这是一本时代的集合读本,每到一个阶段,人们似乎都要给自己来个总结才能让自己安心,诸如此类诞生了年终总结,报告总结,恋爱总结,婚姻总结,财务报告等,总结是我们赐予自己的内心规划。那《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存在的价值,便是把整个发展轨迹梳理清晰,让我们看个明白,虽然很可能我们也无法看透。
  这本书是一本新周刊的跨年代的总结,汇聚了两个代际之前的跌宕起伏和大事聚焦。打开这本书的第一时间,便是去翻找我最感兴趣的目录,还有那些我曾读过的久久回味的章节。
  新周刊的文字是一如既往的耐读,每一个文字都是可以推敲出很多意味的,有着高端深度的数据分析解读,还有幽默诙谐的段子调侃。如此看来,坐镇这本杂志背后的编辑,一定是一群丰富而有趣的人,他们在段子手和评论家的身份之间游刃有余。
  作为一本剖析热点的杂志,新周刊的语言风格一直都是我超爱的,不是犀利泼辣,不是温和平淡,是有趣地有理有据。专注力如此有限,有趣是支撑我们阅读下去第一动力呀,喜欢的有关婚恋和爱情观的解读,还有中国人婚恋的本源诉求和模式,关于中国人不想工作的理由分解等等。新周刊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情感模式的一直在"找妈",这话总结得甚好,不论是大叔爱萝莉,还是鲜肉爱成熟女神,无外乎都是内心模式的诉求。新周刊的有理有据,在于总能合乎时宜地抓住最符合热点和专业的人物,来剖析社会动向和成因。比如吴志红解读的巨婴王国,情感模式等这些都是普通人值得一读的。
  阅读新周刊的感觉是没有负担的,因为不用自己三观尽毁,或是误入歧途。这么说来,是因为新周刊的价值导向一直都是让人放心的,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而夸大,没有引导大众的扭曲作为。所以我们选择一本杂志是有理由的,正如我们选择一个人也是有理由的。唯一的区别在于选择一本杂志的时候是理智的,而选择一个人的时候多半是冲动而感性的。
  新周刊应该是陪伴我们90初一代成长起来的读物。青年时代的我,从中读到的是花花世界的繁花耀眼,职场中人的我,从中领悟的是社会变幻的如斯景象。每个年代的人都能读出不同的文字,每个身份的人物都能读出自己的感慨。
  在纸媒兴盛的年代,阅读《新周刊》是一种潮流,或者说有大部分是随波逐流;现如今信息增量化广泛之后,真正促使我们选择一本杂志的理由,可能便是心之所向了。
  《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读后感(七):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质
  第一次接触《新周刊》就是因为这一本书《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这是一本有态度的杂志。从"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新’一点",到"观点供应商"和"时代前沿观察家",它始终以"新锐"的旗帜励志奋进,为当下的中国生活注入了一种全新的精神气质,并在引领主流的过程中,使自己成长为主流的一分子。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杂志。它敏感的神经连接着这个十年里人民奔流不息的情感冷暖,一个时代的情绪心态凝结在这本杂志当中,化为血液的粘稠度和身体的温度,历史也因此成为有生命的活的历史。
  《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其中笔锋犀利,对于现实持以批判的眼光,成为广大读者的信息来源。这本杂志有着自己的态度,它不随波逐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败、变质。经过这么长时间依然没有一丝衰退,说明其在社会中占有的地位之强大与稳定。一本好的杂志,首先是看其内容的真实性,其次是看文章的可读性,这本杂质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占有很强的专业性。
  如今能够记录年代的著作有很多,但是能够记录多个年代的却只有这个杂质了,当然还有往期的报纸。但是报纸有个缺点,那就是内容不专一,《新周刊》是针对那种有强烈社会效应的事实进行剖析,在繁忙的生活中,人们根本不能保证每天都能坚持看报纸,并且把每个版块都看完,但是《新周刊》却能让你有绝对的时间去阅读,并且把重要的事情整合到了一起。因为它当时出版的时间是每月的1日和15日,半个月的精华都汇集在每一期杂志当中,错过任何一期都将是重大的遗憾。
  本书的亮点之一是第一手民间口述史,热门或敏感话题的第一手口述实录,选取有代表性的阶层个案,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香港等大城市展开同步采访,就不同话题,联络中国各大调查公司和网站,全方位、多角度采集民间观点。创立至今,已经成为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中国人价值取向的民间文本。
  书中记录了从1996年到2006年的中国之变。
  包括从1996年:
  1.中国要建76个国际化大都市?马阳直言它不可能!
  2.中国城市十大败笔
  3.城市杀手排行榜
  4.让人民有钱
  5.20年中国百姓发家史
  6.50年代一句话折射今日中国?
  7.10元钱能干些什么?
  8.远大总裁张剑:坐私人飞机开人大5年目100亿
  到2006年:
  1.创意立国
  2.中国创意产业的一份问题单
  3.软中国:一个国家和它的文化软件
  4.中国压力报告——睡不着:一个国家的不眠与亢奋
  5.新媒体宣言
  作为一个对历史很感兴趣并且喜欢历史的我,被这本书深深地吸引,里面的内容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吸引力极强,并且他们会注重当下流行的实事并且加上全新的观点去分析实事,让现代的人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会感受到共鸣,这更促使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历史。
  我认为这本杂志是紧随时代的脚步,内容不会领读者感觉到突兀脱离时代,当然当我们现在再去看的时候也不会纠结这都是什么年代的事情。《一本杂志和一个时代的体温》这套杂志只是《新周刊》的一部分,我相信它的魅力不仅仅源于这一套合集,不管是以前的还是现在的还是以后的,它会是时代的代表。
  就像古代会有记录但是实事的书,比如《战国策》,《左传》、《资治通鉴》,《春秋》,《通鉴纪事本末》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那么我认为《新周刊》会是我们时代的记录者。
网站目录投稿:谷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