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米欧与朱丽叶》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具有喜剧气氛的著名悲剧。意大利维洛那城两大封建家族蒙太古和凯普莱特,财势相当,存有世仇。蒙太古之子罗米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相互爱慕。他们得知双方家族是仇敌后,仍坚贞相爱,在劳伦斯神父帮助下私自举行了婚礼。次日,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路遇罗米欧时,有意挑衅,双方发生格斗。罗米欧为替好友报仇杀死了提伯尔特,遭致放逐。罗米欧离开维洛那后,凯普莱特强迫女儿嫁给伯爵帕里斯。朱丽叶为逃避逼婚,喝下神父的药酒"假死"。因送信者途中误事,罗米欧未知神父之计,却早获悉朱丽叶已死,信以为真,便服毒自尽。待朱丽叶苏醒后,见到罗米欧死在身旁,痛不欲生,也拾剑自刎。两家目睹惨景,猛然悔悟,消除宿怨,言归于好。 罗米欧与朱丽叶是文艺复兴时代追求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代表,都具有明朗、热情,感情真挚、忠于爱情的性格特点。随着情节的进展,完整而生动地突出了他俩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思想。他们虽生长在贵族之家,但都不看重封建传统观念,无视家族世仇,互相真诚相爱,宁愿放弃自己的姓氏也不放弃爱情。罗米欧被逐离开朱丽叶后,觉得比死刑更可怕。当他得知朱丽叶的死讯后,立刻带着毒药,赶往墓地,以身殉情。朱丽叶面对家庭的逼婚,爱情给以她巨大的勇气和智慧,始而违抗父命,果断拒绝求婚;继而沉着应战,借口表兄暴死,悲痛而无心结婚;最后以忏悔为名,求得神父施计逃婚,使父母包办的婚事完全落空。特别是她在墓穴中醒来时,见到罗米欧为她而死去,为了忠于爱情,她拒绝神父的救助,勇敢地迎接死亡。作品通过他俩争取自主婚姻的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恶习、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作者将悲剧的根源归咎于陈旧的封建意识,把爱情题材与社会矛盾联系起来,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 全剧结构严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中心组织情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直至达到一个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戏剧高潮。而剧中的重要情节和细节又都是前后照应:两家刀光剑影的武斗,预示了男女主人公的悲剧结局;神父采药时的独白,为朱丽叶的"假死"做了伏笔,使全剧融成精巧的艺术整体。作品还在生动紧张的剧情基础上组织丰富多采的戏剧场面,而且配置得当。其中既有悲剧场面,也有喜剧性和抒情性的场面,处处富于浪漫色彩,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在阳台幽会的描写中,作者一再用日光、月光、星光等美妙词语来形容青春和爱情的美,蕴喻着人文主义的爱情理想将在封建的黑夜里放出光明,艺术地体现了所要表达的思想,堪称戏剧艺术中"景、情、意"三者交融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