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轮回经典观后感集


  《轮回》是一部由黄建新执导,雷汉 / 谭小燕 / 刘丽军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轮回》观后感(一):轮回
  黄建新的这部片子,是从王朔的《浮出海面》改编而来。1985年,王朔和妻子沈旭佳合作的中篇小说《浮出海面》在《当代》第六期发表,这是"所有小说里写得最吃力也是最满意的",通篇写的都是二人的感情生活。
  四川人雷汉演一个无所事事的北京闲人痞子总透着点违和,当年23岁的谭小燕不知道是否接近作家的舞蹈演员前妻,但一身惊艳的古典美气质真是让屏幕蓬荜生辉,随便截张图都像油画。
  电影拍的没问题,看的却很是不舒服。小说来源于现实,但影片颓废迷茫的基调有点不知所云,传达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点冲击内心,无法判断对错好坏。看不到感情的浪漫吸引,男主倒还好说,女主看上这么个无业游民的逻辑到底在哪儿。男的一副油嘴滑舌不真诚没安全感的赖样,女的还依依不舍满嘴说爱就真的感觉好没自尊。最后男主也真是有自知之明,就那么有勇气的纵身一跃,结束了所有纠纠缠缠和摆不脱的阴霾,给老婆孩子留下帝都黄金地段一套大房子。
  没办法,看着30年前的北京,脑子里想的全是,房子、地段和升值[嘻嘻]!
  轮回http://t.cn/RCnIfey
  《轮回》观后感(二):如李白般浪漫,如《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执着。
  这部电影不是很懂,只是相对最后一幕——石岜打了老婆到自己跳楼——那一段有点可能不是很靠谱的想法。
  当于晶说他不会爱任何人,只会爱自己的时候,他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已经不能够维持这段感情了,他走到镜子前,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瘦弱、残疾、无精打采,这不是他想要的,也不是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人,于是他愤恨的打碎了玻璃。他将台灯照在自己身上,从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中去寻求自己,他在墙上画出的那个比自己强壮的男人的背影便是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人,他必须改变很多,包括自己的不羁甚至是整个生活态度,这让他很痛苦。他走到阳台上,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象征着自己向往的充满自由的精神生活),低头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北京夜景(象征着现实生活或者世俗社会),两者都是模糊的,他自己曾经努力摆脱自我,适应生活,但是没有成功,现实和理想都离自己很远,当时是虚无的,但是当他再次抬头看月亮的时候,月亮逐渐清晰、变红,有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吸引着他,他想触及月亮,精神生活在那一刻战胜了一切,于是他像李白一样非常浪漫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坠楼而亡。我认为那一刻的石岜是幸福的,最终又回到了自己向往、喜欢的生活,即使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他如李白般浪漫,如《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执着。
  《轮回》观后感(三):神奇的黄建新导演:大陆电影真正意义上的黄金时代结出的硕果
  看了这部八十年代末期的大陆电影心里真有点五味陈杂的感觉。首先这部电影向你展示的形式和内容都让人有一种它是从2021年穿越到1988年的神奇感觉,也就是说即使把它放到现在也丝毫不会觉得它有什么过时,你也就可想而知它在八十年代末期是有多么的大胆和先锋气质了。影片的主题还是指向改革开放大潮中的社会转型期对人和社会造成的心理阵痛,只是它选取了边缘年轻人这样一个特殊的视角。物质大潮的到来,既撕裂了社会和人群,也撕裂了个人的心理和信仰。痞子一样的男主人翁最终既无法去相信和坚持原有的父辈传统社会信仰,也放不下道德准则的底线去成为一个真正的流氓,一个彻底的经济动物。这样,男主人翁就成为了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人,左右为难,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这就是为什么男主会在影片结尾选择自我死亡。这部影片主人翁当时面对的问题,应该说在20多年以后的现在人们和社会仍然需要面对。影片剧本改编自王朔的小说,确实有内味儿,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优缺点都有,缺点就是感觉有点用力过猛,反而有了种无病呻吟的态样。还有,此片的名字叫轮回,除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第一幕的电梯和男女主第一次相遇的地下列车站,且在影片的结尾男主死后六个月他的孩子出生了,我真没理解到轮回这个名字究竟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电影海报上戏份相对男主比较少的女主反而一个人占据了主要位置和最大篇幅,男主却在海报正下方只占据了一个囚笼般的小格子,加上女主有点诡异的表情,海报是否都是在暗示了男主最后的不良结局……海报都做得这么先锋,服了
  《轮回》观后感(四):国产片还是有经典的,但不是在当前!
  我是在生于七十年代-记忆中的经典专辑栏目中看到这片子的。一听这名字就知道这片子很特别,又在豆瓣里面搜了一下剧情,我知道这是部必看的电影。作为一个80年代的片子,又是纯中国导演拍的,我看完片之后的第一反映就觉得这片子不是在88年拍的,而就是在现在。可以体会到那个年代的中国还是有一批思想前位的激进艺术家。片中不乏许多只有在当今网络中才能觉悟的对白和台词,特别是片尾部分那帮家伙喝醉酒后的,讲的恰恰是现在的社会现象。十分诙谐幽默。难怪在80年代能够领悟到那一点的人现在都发了财!比起2B导演张谋谋同学在《英雄》里那脑残的台词:"去就是死,死也要去,要死就一起死"。真不知道中国的艺术腐败到什么地步了?他小学毕业了没啊?而真正有才华的往往却被无情的时间洪流所遗忘!
  这部电影虽然不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但却让人由衷的感受到更重要的两个字"真实"。想像一下一部23年前拍的电影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是多么不容易?想想当今社会在23年里有什么变化(就今而论)?想想片中的男主人翁到底做错了什么才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宽容与信任在维系婚姻关系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
  唉,片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和当今社会最为不同的一点就是,男主人翁沦落到那种地步了,别人给了他一个出头的机会。可他仍诚服于自己的道德底线之上,坚决反对了。要是现在,我相信是不会有人拒绝的。所以说23年里这个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我们自已去体会。今天怡好又是二岁女童惨遭车祸医治无效的最后一天。让我无情的感到人类的精神已被物质彻底腐化。世界毁灭理所当然。就象这部电影的片名一样——轮回。而他所表达的只是人而已...
  一部好的电影并不是在观赏的同时有多么丰富多彩的视觉冲击和特效,而是在看完了之后给人们的反思和劝诫。就象《教父》一样...
  《轮回》观后感(五):时间啊它最无情
  据说是王朔《浮出海面》的改编,之前微博上的推荐说,石岜是个没心没肺的倒爷,谁也不爱。
  看完以后觉得,雷汉演的石岜感觉上确实就是北京顽主的腔调,那种玩世不恭非常能侃的劲儿非常足。至于说他没心没肺则是不尽然,起码从最后的一跳上还是有点儿人情味儿的。
  开场的追女孩到搭讪这一块儿非常亮,就像之前看到的评论里面有说这个非常到位,最后女孩儿在加速驶出站台的地铁上略带得意看着石岜的那一个镜头,把女孩儿的狡黠表现的活灵活现,非常喜欢。后面就是一群狐朋狗友吃喝玩儿乐,呼朋唤友,其实非常喜欢那种侃大山时候带出来的活泛劲儿。厄运降临的总是措不及防,石岜生活也就天翻地覆的改变了,变成残疾人,分手,朋友介绍工作,又遇见女主,结婚,最后结束。里面印象比较深的几个镜头有女主的朋友来北京演出,也想看看女主自己的演出,然后她用满不在乎掩饰自己的怅然若失,她告诉朋友,反正也在后面看不到我,不如请你吃饭。吃饭的时候,那个嫁给外国人的女子,吐槽,什么时候一袋粉盖不住我脸上的皱纹了,我就去自杀,年轻人在有大把青春的时候很难想象自己的老去。最后就是石岜离去的那一段,争吵过后两个人都伤了元气,石岜希望他强壮完好,于是在墙上刻画,砸去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而后,去阳台透气的时候看到了仍然车来车往的马路,头顶上那轮永远会圆的月亮,不知他会想到什么,最后选择了离开。时间啊它最残酷。
  一开始是很难相信这是1988年拍出来的电影,它的片段台词放在现在都不会过时,隐约开始怀疑八十年代末尾的那几年是电影的黄金时代,可能还需要更大的阅片量积累才能下结论吧。而那时青年人遇到的困境仍旧是现代青年人遇到的困境,自私、拜金、崇洋媚外,用词可能有些重,不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很好奇是太阳底下无新事或者是这样一个时代大家的共性。
  石岜站在阳台的时候有给月亮一个镜头,古铜色的月亮,无论底下的人们有什么悲欢什么分离,月亮不语,只是默然看着人间。之前有看过别人解读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无论是什么事情,时间都能消磨它,哪怕是在历史上重量级的事件,五年十年以后,在人们的生命中也已经无足轻重了,这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还没读过书所以不好说,但是月亮不语,时间它最无情。
  《轮回》观后感(六):爱情?什么是爱情?
  看到有人说这部电影直男癌,我觉得并没有啊!相反,在年轻漂亮的于晶面前,失去一条腿的男主因为自卑更是低到尘埃里了,所以才会有那一巴掌和那句像是对自己说的"妈的,怎么结了婚还这样?"
  影片的前半段我很喜欢,不同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不就是靠慢慢的吸引吗?我一直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结合:因为对方的出现,你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仿佛内在的活力被点燃了。他们没法分开,即使石芭破产并且断了一条腿,她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嫁给他。
  "晶晶,你为什么这么想着我呀?"
  "和你在一起不用听很多大道理,感到很轻松。"
  瘸腿的石芭还和以前一样爱耍嘴皮子,但是于晶作为妻子的角色彻底融入了他的生活,石芭不洗脚就上床,交的都是酒肉朋友,喝了于晶凉的水,就好像所有婚前没有充分了解,导致婚后摩擦不断的夫妻一样,如果换做是过去风光的石芭,一定会摆出一堆甜言蜜语来哄老婆。生境,拐杖,被朋友骗,孤独,这些都逐渐蚕食着他苟延残喘的耐心。
  "你为什么不早点娶我?耽误了多少好时光。"
  "我就是这样,乱丢一气,然后再拼命的往回找。"
  "可有些东西找不回来。"
  想起以前看到的一句话:贫穷会慢慢的磨光一个人对于生活的热忱。石芭把屋子刷成黑色,跌坐在沙发靠背上,失去了一条腿的支撑,看上去是那么无助,与之前热恋中他把屋子刷成红色对比,黑色屋子仿佛隐喻着他被困在一个牢笼里。
  "别让他们躺在我们的床上,拉我起来。"
  "不拉!要起来就自己站起来,不想起来就躺在地上!"
  镜头停滞了好几秒,空气仿佛凝滞了。
  于晶把酒杯倒满递给他:"该我们喝了。"
  石芭瞪大眼睛,于晶站在黑屋里,光线从窗子里闯进来,为她的半边身子镀上了清冷的光泽,她极力抑制着自己的情绪,脖颈上下滚动着。
  石芭仰头喝下杯中的酒。曾经的好时光,是真的再也找不回来了。
  其实蛮欣赏石芭的,虽然混了一世,但是在穷的走投无路的时候,没有突破自己的底线,不赚黑心钱,把企图对于晶不轨的喝醉的男人绊倒,拖去门外。包括最后他的自杀,也有一股浪漫主义的味道。石芭活得比剧中任何人都纯粹,我认为他的自杀是因为不愿意拖累于晶,也不想再这么浑浑噩噩的活下去了,做人最更要的是什么?是开心。他开心吗?并不。做人的尊严失去了,至少还有决定如何死亡的权利。
  似乎男人和女人有天生的不同,女人是为爱与被爱而生的,情感会被放在首位,而在男人眼中,总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他们去追寻,事业,自由,亦或者是友情,爱情只是他们生命中的小小点缀,一段罗曼蒂克的插曲,有了是井上添花,没有也无可厚非。于是便有了无数对痴儿怨女,一遍遍的叩问:爱情?什么是爱情?
  没看过原著,以上纯属个人主观感受。
  《轮回》观后感(七):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异化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再看改革之初的中国电影,真是叫人振聋发聩!
  从1985年到1988年,黄建新相继推出《黑炮事件》、《错位》、《轮回》,构成了他早期的"先锋三部曲"系列。
  三部曲从不同矛盾层面揭示改革后社会图景的变与不变:"黑炮"谈人与人的信任问题,一如黑色幽默般洞见民族文化与群体心理对个人的影响;《错位》讲人与社会,以科幻形式展现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权衡;《轮回》讲人与自身,用超类型的人物形象剖析人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游离。
  三部电影的形式感极强,但又与故事角色和情节结构相得益彰。"黑炮"大量的钟表场景给人的压迫,主角在全片中几乎都处在画面边缘;《错位》频繁出现看不到尽头的门廊、对人物及其梦境戏剧化的色彩处理到现在看都很有意思;《轮回》弱化了叙事转向人物心理刻画,靠海外联姻提升阶层的女青年、无所忌惮地嘲弄站岗兵哥哥的女学生、下海经商受挫的男青年……
  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独特印记!看完这三部曲后方才能明白任何一起群体性事件都是其来有自,只不过被阴差阳错的异化而放大。
  改革开放的头十年,电影可以旗帜鲜明谈政治,还能获得华表奖、金鸡奖肯定!
  改革开放的第四十年,电影旗帜鲜明讲旋律,共奏时代和谐繁荣新华章!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说不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之际再回看当今,也会有如此奇妙的对比。
  《轮回》观后感(八):【小评】黑月亮
  因为雷汉考古他88年的电影轮回,还顺带刷完了王朔的小说浮出水面。三十年过去了,对照当下的大环境,这部戏的现实主义色彩,让人发出越活越紧的感慨来。
  画面自是不必去评价的好,雷汉清瘦高挑松松的穿着一身素色西装配没绑好鞋带的工装靴,披散着的额发中露出高挺的鼻子,让人感慨时尚真是轮回,那个年代已经把北欧风驾驭得极好。女主的颜值也是很美。影片开头的那段长镜头很值得玩味,男主从地铁扶手电梯滑下来,见一个美貌的果儿,换乘再追,最后隔着车门没追上,那段真是拍的好,雷汉脸上的那些微表情,活化出王朔笔下的"社会活动家"来。而且这段相遇等于是改了小说的开头,男女主认识的过程,比去戏院看戏偶然看到女主女蜗补天的舞剧,更多了几分浮世味。
  【【哪怕不完这个戏,也很推荐看看轮回开头的前六分钟这段,没有台词,但是特别有味道
  对照小说来看的话,电影去掉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我",把原来"我"身上的一部分事情和男主石岜相融合,让这个角色丰满了不少,但是剧情线上对比原著小说,又有了为戏剧性而强行drama的地方来,一是断腿这部分,小说没有细讲,但是电影里面强行搞一波电钻,总是和前面的民警都有这家钥匙有点儿不符,况且也不是多大个事儿;二是坠楼这块儿,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总觉得悲过了,一个混子只会感慨,会难受,但断然不会慨然赴死。
  摘录小说的结尾,感觉比电影要更得我心。
  我开始一杯接一杯地喝酒,和石岜对着干。很快,我醉了。原地不动也觉得象在溜冰,一圈圈旋转,屋里的景、物、人一一飘逝,又一一再现。我仍然喝着,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发现只剩我和石岜两个人了,只剩两张皮肤紫涨,眼睛血红的脸。这两张脸象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忽而年轻,忽而苍老,忽喜忽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呢?"我失去知觉前问。 "在岸上。"石岜说,"浮上去就看见了。"他在屋里做游泳状,踩着椅子上了桌子。
  【混】"不是无业游民,是社会贤达——我把铁饭碗扔了。"
  这种胡同混子的气质,顽主也表现过,但是顽主的贫气更多,耍嘴皮的劲头特别足,雷汉的气质文艺多了,演出来的石岜就是个寡言爱抽烟的玩世不恭,迷得舞团小姑娘晶晶死去活来也对,谁年轻的时候没爱过几个痞子嘛。雷的眼神特别传神,就是一直勾着你看他,但他又不怎么爱瞧你的那个劲头,真是任谁都想多看两眼。
  有些遗憾,按理说社会化进程中这种社会游民本应该是城市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在现在的环境里,已经很难见到他们作为主角了。cult和b级片,几乎丧失了土壤。
  【爱】我这辈子可能不会爱一个人,被一个人爱就过去了。
  晶晶是爱石岜的,刘华玲对他也是颇有好感的(小说里补白是学生时代亲过嘴儿),但是石岜其实是没有这份儿心的人,他爱的是一个幻相罢了。漂亮姑娘谁都稀罕看两眼,可回家过日子的心,石岜是没有的。要不然怎么腿断了也不叫她去瞧呢。
  刷墙的画面真是太美了,第一次把屋子涂成砖红色,第二次涂了墨绿近乎于黑的颜色,从红到黑,倒是昭示了石岜对人生的心情,混社会不易,不可能人人都混得好过的顺遂,玩世不恭不过是不想正面面对一些无力改变的事情。石岜的心情跟现在人通感,雷汉那种漠然又无力的眼神,抓得很好。
  最后一跃而下,倒怪了。没有让人由李白水中捞月的感觉,突兀。
  混子再貌美,也是个混子,跟姑娘过得不顺,大约还是可以继续混下去的,日子再磋磨,也还是要一天天过下去。
  《轮回》观后感(九):顽主一代
  看片子时一直在想这和片名《轮回》有何关系,若最终以石岜的儿子出世作为点题,那这片名也起得太烂了。何况,谁能说明这是一个轮回呢?至少顽主这一代的成长环境已经没有了。
  片头是一段很有意思的"路见美女,见色起意,踟蹰犹豫,搭讪失败"的日常故事,而且这一段落一句对白都没有,让人静静地观察石岜的行动及最终的结局。但令人惊异的是未来女主角于晶的举措,狡猾又有趣地甩了石岜。让人为石岜的尴尬失败发笑的同时,又有"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的怅惘。只是明眼人心中皆知,这个女孩在后面一定还要出现,大可不必过早失望。
  片子中的男人都极尽猥琐,一言以蔽之:没好货。石岜玩世不恭,浪荡不羁,以他自己的看法是有想法,不甘愿屈从于体制和世人的成见;只是除了显示出消极逃避,没有责任感与抱负,耍小聪明之外,不见得新鲜。所交之人皆狐朋狗友,餐厅里甩了他让他付账的,让他去偷窥举报外国人嫖娼的,大抵是石岜非好人,却也不坏;这些狐朋狗友却都称得上坏人了。
  这些男人身上有两个标签:无能和不负责任或不愿意去触及责任,也许就是王朔笔下"顽主"的一代。
  片子中给出了几种女人形象。于晶选择了爱情,刘华玲选择了钱,可结局都一样悲惨。在石岜家聚餐时,同样在场的于晶好友小杨作为第三个女人,看着眼前两个失败的女人既无奈又茫然。第四种是苏迪那样的,赚钱走的是黑心路子,专坑人,很像是《四世同堂》里面大赤包那样的"女光棍",有手段又泼辣。
  石岜和于晶的婚姻,当称为男人对女人的意淫。于晶是个一切都能操主动的女孩,包括表达对石岜的好感,开始和石岜的恋情;最终还摆脱各种阻挠,为了爱情去开始一段明眼人一看就注定失败的婚姻。为了这段婚姻牺牲自己的事业,"赚钱养老公",就算她自己愿意继续下去,也难确保对方心中所想一样。结局没法出乎意料,这就是男权社会决定的家庭结构。
  "钱"字大概是片中男女主角之最爱,也算是"时代主旋律"。从一开始洋鬼子说"中国虽然不发达",到石岜说于晶"一说到钱,你的耳朵就竖起来了",再到石岜因没交出5000块而被流氓在腿上钻洞,最终家庭聚餐上李虎说的一句"所有的不幸归结到一点,都是因为‘穷’",钱可谓和人进行较量,促使人的行为,主宰人的命运,甚至让人沦为它的奴隶。这就是一个商品经济急剧发展中的国家及当其时的国民心态,钱是既新鲜又耀眼的魔惑。
  洋人的身影几次出现,且分为"在场的"和"不在场的"。从一开始酒席上颇有优越感的老外,到刘华玲那位没路过面却身为她"财主"也葬送她命运的美国前夫,再到勾搭女人去开房的,到处都是"国际交流"的缩影。他们总作为更发达的和有钱的化身,酒席上的老外是买卖交易的对象,刘华玲前夫是骗取钱财的对象,开房老外是勒索钱财的对象,虽然石岜在酒席上忍不住对老外进行各种揶揄讽刺,但骨子里究竟是弱国弱民。
  片中不乏政治象征意味,大概讲的都是理想破灭、价值观崩塌的一代。例如刘华玲中学的梦想是成为刘胡兰,为无产阶级事业而献身,到头来却为了钱为了成为资产阶级而献身给老外,成功得到丰厚赡养费后又难掩内心的空虚和痛苦;最终石岜自杀时的隐喻意味极大,用台灯让自己的影子显得壮实,背后的海报是"中美联谊",这是否暗示发达国家在中国投下的阴影?只是石岜越往墙走,影子越小,这才是残忍的真实,他却要用自己的拄杖画出一个虚假的外壳来。最终看着月亮,月亮却越变越红像个红太阳,这也许让石岜无法抑制地想起他们童年时代的红太阳和那个时代火热的理想,才冰冷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完了。这算是自杀前的领悟吧。
  《轮回》观后感(十):时代的迷茫——1988年彩色遮幕式宽银幕故事片《轮回》
  前几天看了1988年故事片《轮回》,看的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精致修复版,这个版本在爱奇艺上,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
  《轮回》是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黄建新导演的彩色遮幕式宽银幕故事片,于1988年上映,这是黄建新"先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三部曲的前两部分别是1985年《黑炮事件》、1986年《错位》)。导演:黄建新。主演:雷汉、谭小燕、刘丽军、柳荻、阚丽君、罗京民、卢军、李虎、王学圻 等。 影片根据王朔的小说《浮出海面》改编,剧情从北京一个青年"倒爷"石岜在地铁对舞蹈女演员于晶一见钟情开始,展现了这两个年轻人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完婚,再到石岜绝望自杀的故事,展现了一出爱情悲剧。此外,影片还通过塑造于晶的闺蜜小杨(扎根地方舞蹈团而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青年女演员)、石岜的中学同学刘华玲(嫁给老外就为了离婚后每个月可以赚取一大笔赡养费)、专门做仙人跳来敲诈勒索的女黑道苏迪、还有一群敲诈勒索石岜甚至用电钻把人腿钻穿的流氓黑社会……影片可谓是通过石岜和于晶两个核心人物延伸展现了80年代后期北京的社会图景:gé mìng已经被彻底背叛、贫富差距已经异常严重、投机倒把变成了体面的吃香职业……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本来从小还接受着红色理想教育的青年们感到迷茫甚至绝望,为了生存和肉体享受而甘于堕落的青年不在少数,一切崇高都被消解。 除了出现这些在gé mìng年代的主流话语外,影片还有几处值得留意的元素:石岜把家里客厅的白色墙壁全部刷成红色,边刷边哼着《社会主义好》的小曲儿(1957年创作的gé mìng歌曲,传唱甚广),但后来又刷成黑色;石岜在阳台上绝望跳楼之前,看到夜空中的月亮逐渐从昏黄色变成橙红色…… 影片多处使用了象征性的手法,但都有着比较容易理解的特点,不至于太神秘,而影片的总体叙事是完全基于现实生活的,延续了黄建新80年代中期以来的现实讽刺风格(前作有1985年《黑炮事件》、1986年《错位》);影片诸多人物里,除了女主角于晶的闺蜜小杨兢兢业业而获得舞蹈事业上的成功外,其余的人物要么是黑吃黑的流氓和勒索诈骗犯,要么是被畸形环境扭曲的青年(男主角石岜也属于这类),可以说影片是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大环境下各类小人物的遭遇和作为,充满了丰富而浓厚的悲剧性的写实气息。因此我认为这部电影仍然是表达了创作者对当时社会大环境的讽刺和某些控诉,表现了对许多青年的理想破灭感到的无奈。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获得了次年第九届中国金鸡奖的最佳导演提名、最佳男演员提名、杰出艺术贡献奖(最佳摄影奖)提名。虽然只是提名,但相比21世纪的文化审查来说,这部影片能够投拍、通过审查公映甚至评奖提名,确实是反差感极大、讽刺性极强。总的来说,影片是值得一看的。 (注释: 关于倒爷:大陆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尤其是在价格双轨制时代,许多人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被人们戏称为"倒爷"。)
网站目录投稿:寒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