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些情形,在无数地方、无数学校无数次地上演过,并且还在继续上演—— 学校每学期"隆重"地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奖励每次月考和期中考、期末考的年级前十名(或前二十名、五十名、一百名,视学校规模而定),在学校橱窗和网站"晒"出"优秀学生"的照片和名单。 每年都召开中考、高考"誓师大会",让全体学生举着拳头对天鸣誓:"我一定要考上高中(或重点大学),报答父母、报答老师、报答社会!" 教室里张贴各种"励志"标语,如"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等等。 毕业典礼上,老师、班主任、学校领导轮番讲话,最后一句总是"祝同学们金榜题名"。 考试结束,学校纷纷在街头打出横幅宣示自己的"上线率"、录取人数等,社会团体、个人、教育部门、政府纷纷对考得好的学校、学生还有教师进行各种各样的"重奖"。同时还对考得不好的教师进行"问责"直至"末位淘汰"。 地方教育部门的网站上经常津津有味地报道上述各种地方与学校的"教育动态"。 …… 这样的教育,其基本的特点是"目中无人",至少有两个方面表现: 其一,让学生把同学、同伴以至所有的同龄人都当作"敌人"。"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要"干掉"的难道不正是自己的同学、同伴以至所有的同龄人吗?这样的教育,培养并不断强化的是学生的极端自私和冷酷,在他们眼里,所有人都成了自己的"挡道者",现在为了"一分"他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将来为了一个职位、一份薪酬或者其他什么利益,他们当然更会无所不用其极的。 其二,忽视了"落榜生"这个庞大的学生群体。为什么要无所不用其极地进行"考试教育"呢?原因就是中考、高考都注定要有一大部分"落榜生",这是由考生基数和录取人数之间的人数差决定的。因此,不论学生们怎样"拼搏",最后一定有人"名落孙山"却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到了毕业班"最后冲刺"的时候,可能的"落榜者"其实已经基本上自己心中有底了。既然这样,那么想想,当我们让全体学生举着拳头对天鸣誓"我一定要考上"的时候,他们的心理是不是已经被割裂了呢? 在这样的"教育"中,"做人"的教育被忽略了,只要考得好便似乎一切都好,而如果考不好便是一无是处。在这样的氛围中走出去的学生,考上的也许会极端自私、残忍,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且会无所不用其极,没考上的则会自暴自弃甚至会对社会心怀仇恨。这样的社会,还有仁爱、宽容、和谐可言吗?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最后悔悟的老毕老师对关老师说:"想想我们教出了多少没有底线的学生,又教出了多少急功近利的学生!"但正在如日中天的关老师听不进去。尽管"关老师"是个虚构人物,我们尽管可以说让孩子考上学校是家庭的需求,可以说现实就是这样残酷,但只要我们从"育人"这个教育的基本点出发,学校、教师就没有任何理由在学校里大搞"无人"教育。同时,也希望教育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人士不要再给学校的"无人"教育火上泼油了,教育部关于"减负"的三令五申也应该到落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