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布《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2年,要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不齐开不足开不好课的问题得到根本改变,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的常态化应用,旨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中小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是缩小中小学教育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 虽然我国信息化建设速度在加快,但在广大乡村地区,信息化建设依然滞后。"停课不停学"期间,广大乡村地区信息化建设的短板暴露。 据笔者观察,当前广大乡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离教育信息现代化建设的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部分乡村中小学虽然有部分教室装配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依然还有许多乡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的教学点,不仅电子白板还是空白,就连光纤都没有进校。广大乡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巨大差异、教学软件资源匮乏、教育观念的滞后,导致乡村中小学信息化设备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乡村中小学校如此落后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笔者认为要确保2022年"三个课堂"在广大中小学的常态化应用,就必须打通乡村学校的"最后一公里"。 首先,积极推进乡村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乡村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尽快完成乡村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和智能校园安防建设,尽快开通"三通两平台",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教学应用,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优质的"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信息应用平台,全面实现"网络空间人人通"。 其次,科技赋能乡村中小学教师,确保"三个课堂"在乡村中小学的常态化应用。目前,乡村中小学教师仍然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教师进修机会匮乏、教师人手短缺、知识体系更新乏力等困境,他们渴望科技赋能。各地要积极开展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的集中培训,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此外,深化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评价机制,将"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纳入教师绩效评价。目前,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评价教学成绩,而对于信息化教学应用还停留在浅层次,仅仅是登记使用信息化教学的次数。因此在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评价中,应引入"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考核,从使用频率、使用效果等维度进行绩效考核,以此推动乡村中小学校教师应用"三个课堂"的积极性。 最后,必须鼓励乡村中小学教师更新移动智能设备,以更好地实现"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乡村中小学校可以鼓励教师更新移动智能设备,对适时更新智能设备的教师予以奖励,此举既能减轻乡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负担,又促进了"三个课堂"在乡村中小学的常态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