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十大唐朝文物是哪十大十大唐朝文物故事介绍


  唐朝出土的十大文物是那十大呢?其实这个答案不太好说,因为大家也知道的,唐朝出土的文物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各个都能算得上是精品,所以你要说排名前十的是哪十大,真的不太好说了,但是今天小编就简单的给大家来介绍介绍,给出一个说得比较多的版本了,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看看。
  1、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产于唐朝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此杯琢工精细,通体呈玻璃光泽,晶莹瑰丽。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1970年陕西省西安市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被评为国宝级文物。
  唐兽首玛瑙杯兽首圆眼、大耳、双角,其形似牛非牛,目视远方,眼神炯炯有神。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兽头上下的肌肉,仅寥寥数刀,已是入木三分,生动传神。两只角粗壮有力,几度弯曲,富丽多色,凝结着力量和生命,显示着强烈的动态美,两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仿佛聆听世间的声音,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描述了全神贯注,飞驰疾奔的猛兽向前突冲的一瞬间,曲尽其妙,令人心动。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从轮廓上看,这种弧形的酒杯形似兽角,故也有称角杯的。这种形制,起源于西方,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后来才传播到亚洲。因此有的学者推测此杯是从中亚或西亚进献来的礼品。但深入研究者坚信,此杯出自唐人之手。兽首杯在制作之初,可能也想摸拟西方风尚采用羚羊之形,可由于对题材的生疏,所以最后成了现在的面目。据估计,它的制作年代当在8世纪前期。
  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这件玛瑙杯,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
  玛瑙的主要组成是一种矿物——玉髓。中国产地广泛,晋王嘉《拾遗记》中载:"当黄帝时,玛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唐兽首玛瑙杯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中国古代玛瑙也多来自西方,康国、吐火罗、波斯均向唐王朝进献过玛瑙器。《唐门·德宗纪》称"倭国献玛瑙大如五斗器"。
  《珍玩续考》称"渤海国献玛瑙柜,方二尺,深茜色,上巧无比。"另外据《唐会要》载吐火罗还将大量未加工的矿石贡献于唐朝廷。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利用外国进贡原料琢制而成的杰作。
  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2、唐赤金走龙
  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上天、帝王和神力的象征,往往造型高大、凶猛、华丽。我们每条龙高2厘米左右,身长4厘米左右体重也只有4克,十分纤细,显得有点瘦小。纯金制成的我们,虽然体型小巧,但制作手法洗练生动,神态逼真。走近些你甚至可以看到我们头上的双角自然弯曲,身上的鳞片片片分明。我们四腿直立,有的似在驻足,有的状如奔走。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对我们的用途十分好奇。在唐代,金龙被视为祥瑞之物,既可以消灾避邪,也是皇权的象征。学者们认为我们很有可能是唐代道教投龙仪式中所用的法器。
  投龙仪式,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时帝王举行道教祭祀活动,为了沟通神界,祈求平安,免除灾祸,往往会在三个简上书写祈愿内容,奏告"三官",即投龙简。
  投龙简分别为山简、土简、水简。山简投于高山之中,土简埋于地下,水简投于潭洞水府。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多为金银器、铜器等。唐代时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文字的玉简、玉壁和金龙、金钮等器物一起用青丝捆扎,待举行醮仪(道教为消除灾祸而举行的祭礼仪式)后,再投出目前所发现的最为著名的与投龙简相关的文物,要数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发现的"武则天金简"了。
  这件长方形金片长362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含金量达96%以上,整体无纹饰,其上双钩錾刻铭文3行,共63字:"上盲,大周国主武婴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这件文物被称为"武则天金简",根据简文内容,学者们认定这是武则天所制的投龙简,其中的"除武要罪名"正是道教请求解除灾祸、获得长生的用语。
  可以想象,当年的我们应是同武则天金简这样的祈福文书相搭配,在道教仪式中或被投入山中,或被埋于地下,或被置于水中。我们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将它传递给神灵,以求愿望成真。
  3、唐除罪金简
  由于武则天的墓穴至今仍未打开,这是现存惟一一件属于武则天的文物。
  金简为长方形,长36.5厘米,宽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正面镌刻双钩文字63个:"大周国主武曌(zhao),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zhao)罪名。太岁庚子七月庚子(700年)七月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有人说,武则天为了掌握权力,连自己子女也牺牲,她晚年也感到罪孽深重,怕自己不能升天,要下地狱,她听说,做一块金简,把自己的罪过刻在金简上,埋在嵩山,就可以除去罪孽。公元700年4月即武则天77岁时,她到登封城三阳宫游幸得了重病,病好后恰逢七月七"乞巧"日,这天她再次游历了嵩山,派太监胡超带上表达自己意思的金简到嵩山山门投递。金简上的文字即武则天对中岳祭拜的祈祷词,有人解释为是武则天拜谒中岳嵩山入门的"名片",即古代所谓的"入门投刺"。
  4、唐景云钟
  此钟是由铜和锡的合金,也就是青铜浇铸而成,铸造时分为五段,共26块铸模,现在钟体仍可见铸模痕迹。钟重约6吨,高247厘米,钟形上锐下侈,口径169厘米,呈现出非常别致的六角弧形。钟身由带祥云和蔓草图案的突出线条自上而下分为三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六格,共十八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格内分别铸有飞天、腾龙、翔鹤、走狮、朱雀、凤、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其中有8个区域选用相同的斜十字交叉图案,每个区域均匀装点4枚圆形凸起的钟乳,共32枚,这些钟乳主要起着强固钟体和协调音质音律的作用,使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钟顶端坐一蹲兽,唤作"蒲牢",蒲牢,民间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喜好音律,善于嘶鸣,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因此,安置于古代大钟之上的大多是蒲牢的形象。
  传说蒲牢生活在海滨,且十分害怕鲸鱼,一旦遭遇鲸鱼攻击,它就声音洪亮的大叫不止。因此,在民间,人们把撞钟的长木雕刻成鲸的形状,求其钟声能够格外响亮。
  钟身正面下段中央有一段骈体铭文,此铭文为鲜有传世字迹的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气象雍穆,铭文整体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共292字。
  内容为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阐述景龙观的来历,景云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此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也为研究书法者所珍视。
  "景云钟"为世界现存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细,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钟声清晰洪亮,音质优美,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铸技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进行录音,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并一直沿用。
  5、唐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唐懿宗赐赠金银器,是供奉佛祖释加牟尼真身佛指舍利的一套盒函。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78年5月5日发现于宝鸡法门寺地宫,收藏于宝鸡法门寺博物馆。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盝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
  6、唐五代秘色瓷
  唐五代越窑烧造的青瓷或青瓷中釉色上乘者。秘色瓷的秘色是指一种青绿色。一九八七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了一批越窑青瓷,是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众多珍宝中的一种,出土物与文献上描述的相契合。根据法门寺的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秘色瓷从广义上讲,就是指越窑青瓷;从狭义上讲,是指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7、唐代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
  唐代论语玉烛龟形酒筹筒,此器由龟座和圆筒两部分组成,刻成处皆鎏金。龟昂首曲尾,四肢着地,北部隆起,阴刻龟裂纹;龟背中央设双层仰莲,上承圆柱形筹筒,宛如龟背上竖立一支金色蜡烛;筒身以鱼子纹作地,上部刻龙凤各一,间以缠树花叶,龙凤间长形方框内刻双线"论语玉烛"四字,下部饰四个瓜果形开光,内皆錾刻相啄飞鸟一对,筒身底部外突,侧壁刻一周菊瓣图案,筒内轩鎏金酒令银筹50根;筒盖亦圆柱形,以子母口与筒身扣合,盖面饰卷边荷叶纹,莲蕾形钮上刻重瓣仰莲纹,盖侧壁地作鱼子纹,饰以鸿雁两对及卷草、流云纹,盖钮与边沿银链相连。
  8、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庭诲墓出土,骆驼头高58.4厘米、首尾长43.4厘米。舞俑高25.1厘米。
  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
  载乐骆驼陶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唐代百戏留下记载的有盘杯伎、吞剑伎、猕猴缘竿伎、透飞梯伎等。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唐玄宗曾"召两市杂戏以娱贵妃"。骆驼载乐节目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有两个看点。其一,双峰骆驼身高一般2米左右,负载力可以达到250公斤,驮载5个成年男子需训练有素。其二,5位艺人在驼背没有围栏的平台上载歌载舞所展现的高难度技艺。唐代高空平衡技巧的表演水平很高,幽州胡女石火胡能站在十层叠放的彩绘坐床上如履平地。唐人的驯兽水平也不一般,披挂华丽的马匹会在玄宗生日时,为他衔杯祝寿,甚至还有舞象、舞犀这种大型动物的演出。所以,骆驼载乐这种节目,在长安一定大受欢迎,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过类似的作品。
  唐时,中亚有许多乐师、歌舞者留住长安城内,唐高祖曾拜中工安国出生而长居长安的安叱奴为散骑常侍。曹国人曹保及其子善才、孙曹纲都是蜚声艺林的琵琶名手。宪宗元和时,西域米国人米嘉荣曾为唐朝廷供奉。是歌曲名家。玄宗开元时,康国、史国均造使献胡旋女子。南亚、东亚诸国中的骠国、扶南,以及日本也有很多乐工旅居长安,带来了很多新的乐曲和乐器。
  9、唐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壶为白银质地,通高14.8厘米,口径2.3厘米,腹长经11.1厘米、短径9厘米,壁厚0.12厘米,重549克。
  这件银壶仿照西域游牧民族装水用的皮囊壶和马镫的形状综合制造,鎏金的提梁位于扁圆形壶身上部,提梁之前是斜向上的小壶口,壶口上倒扣莲花瓣形壶盖。另外,盖纽上还系有一条l4厘米长的麦穗式银链,套连于提梁的后部,以防止壶盖脱落遗失。另外,壶底与圈足相接处有"同心结"图案,圈足内墨书"十三两半",标示了该壶的重量。
  10、唐鎏金莲瓣银茶托
  茶托有时被称为盏、托盏,唐人也写成"茶拓"。据唐李匡义《资暇录》记载:"始建中(公元780年-783年),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病其烫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杯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人人为便,用于代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致百状焉。"李匡义认为盏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为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南宋程大昌在《演繁露》也说:"台盏亦始于盏托,托始于唐,前世无有也。"
  但考古发现证明真正的盏托出现于晋代,长沙沙子塘2号墓出土的一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南朝墓中出现的更多了,有的与盏成套出土,其形制与唐代的托盏相同。早期茶托盘底心下凹,周围有凸起托圈,这批"左策使"银茶托即承袭此种形制。至晚唐时,茶托的托圈增高,有的像是在托盘上加了一只小碗。由于茶托的造型和功用都很特殊,所以与它配套的器物大抵皆为茶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网站目录投稿: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