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上来看,"研"字是"石"字旁和"开"字两部分组成的,象形地说明一个"开石"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假期里的研修,就是一次思想的"开石",更是"开石"之后越过山丘的上下求索,探求教育之大道的修行。 当下社会,几乎处处是"修行",如"婚姻是一场修行","生活是一场修行"。而对教育来说,则是不折不扣的名副其实之修行,它需要教师苦修深思,内达于心,外践于行,将自身碎碎掰开,细细研磨,方能求证教育之大道。 "研修"与"大道"放在一起,似乎是形而上的虚无缥缈之事物,实际上,对教师来说,这些都是现实世界里实实在在的烟火气,它存在于三尺讲台上,存在于绿茵操场中,也存在于办公隔间内。从现实工作中来,又往现实工作中去。 破开思维之"顽石" 从教多年,有时会有力不从心之感,遇到工作中的难题会有难解的困惑,自我反思后,明白大抵是人的思维久了,难免会形成惯性思维、固定思维,恰如形成了一块思维的顽石。而在教育行业,思维固化却是一种不利于教学的状况,它减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智慧和灵动,使教育在课堂上成为一块枯燥、干旱、无趣的田地,学生们自然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教学效率自然事倍功半,令人苦恼不已。 而教师的研修,无异于一次砸开思维"顽石"的过程。教师需要摆脱单一思维模式,开拓思路,开启天马行空,自出新意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探索教学之道,让教育不再"死气沉沉",让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品味起来,从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水平。研修就是让教师充分吸取教育领域中众多优秀的成功者们的宝贵经验和高效教学思路,从而不断突破自身固有思维的桎梏,打破思想的篱笼,破而后立,推陈出新,从而充实自我,不断开拓眼界,不断突破自我,抵达更高层次的境界。 "研"字又有"细磨"之意,研修也是一种知识的自我研磨的过程,我们将课堂上学习来的珍贵知识不断消化、吸收,并且进一步提炼、升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使之成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育和校园工作乃至人生道路上的知识技能。 探索教育之"大道" "道"之一字,乍看之下,令人想起道家修行求仙之道,而教育之道,却不是玄之又玄,不可名状的道家出世之道,它是教师脚下的现实道路。在教师的世界里,无处不是修行,无处不是求道,敬业是道,师德是道,讲课是道,家访也是道。如果要把敬业之道、师德之道、授课之道、家访之道取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话,这个公约数就是育人成才的初心本念和教育事业理想,这就是最纯粹的教育之道。 教育之道,既是教师自己的学问,也是教师的处世之道,二者既从研修学习中探索明悟而来,也从工作实践中反思总结而来。唐代百丈禅师云:"须知运水搬柴,无非佛事,舂米做饭,正好参求。"。对教师来说,探索教育大道也无需去追求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和标新立异的行为,教育之道是朴素的,实实在在的,实事求是地讲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待好每一位学生,做好工作中的诸多事情,就是教师的修行,就是在践行最纯粹的教育之道。 然而,教育之道却又不是那么简单,它不会唾手可得,抬足而就。参修教育之道,最讲究"用心认真"四字,倘若没有这四个字,即便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是敷衍态度,最后终无所得。而要做到"用心认真"四字,须得将心思专心致志于教育中,心无旁骛,别无二用,以赤诚之心而工作,以十分热情而努力,在工作中不断磨砺自己,升华自我。 "研"字之精义,内涵深刻,寓意精妙,除"开石"之意外,亦可看作"石开",是谓在教育之道中志如坚石而不移其心,继往开来而探求其新。教育之一道,须向"研"中求,须向"勤"中索,教师当勤于研修,善于研修,深于研修,从研修中探索教育之道,方能研精致思,钻坚研微、极深研几,从而进一步研精钩深,最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证得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