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22年,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 "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旨在帮助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名师课堂"强调共享性,旨在更大范围共享名师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名校网络课堂"强调开放性,旨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 综上分析,教育部推出的"三个课堂",旨在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是推进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教育均衡提质增效的"硬核"举措。有些人认为,"三个课堂"可能会给在线教育带来冲击,但是必须看到,"三个课堂"的全面布局,是"一块屏幕改变命运"由点到面的铺开和覆盖,受益者是全体中小学生。 《意见》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公益机构、志愿者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三个课堂"应用生态。由此可见,面向全体学生的"三个课堂"绝非在线教育商业化的翻版,而是着力打造与线下课堂互补的全公益性、普惠性的在线教育平台。 公益性和普惠性是"三个课堂"的本质特点和生命力,它聚合了名师、名校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系统性、全方位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共享,满足学生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学生对个性化发展和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推进"三个课堂"按需应用,不仅要防止商业化运作,也要防止出现用"三个课堂"取代线下教学的懒政行为。"三个课堂"属于在线教育,在教学中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比如师生互动、情感教育、德育融合等。所谓按需应用,就是应坚持线下课堂为主,"三个课堂"为辅的原则,自觉克服对"三个课堂"的依赖性和盲从。"三个课堂"并不意味着教育主体阵地的转移,更不意味着教师教书育人责任的淡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青年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成长。倘若受累于在线教育,一上课就联网,做"甩手掌柜",必然造成学识、情感、思想、课程设计、业务能力的"断网"。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都是在课堂上历练出来的,青年教师倘若都过分依赖"三个课堂",必然造成优质师资的青黄不接,动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课堂"不是教育"神器"和"法宝",应用时必须坚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原则。"三个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只可借鉴、学习,力促取长补短、按需应用,教学主体是学生,选择权也在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