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带领微软重回巅峰纳德拉有一套强大的底层思维方式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微软现任CEO纳德拉所著的《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
  可能很多小伙伴对纳德拉并不熟悉,纳德拉是微软第3任CEO,第1任是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第2任是史蒂夫·鲍尔默。
  纳德拉从2014年2月上任,至今已快7年。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球市值100强上市公司排行榜中,微软市值达1.2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2。截止美国东部时间2021年1月15日,微软市值已达1.61万亿美元。
  你知道纳德拉刚上任的时候,微软的市值是多少吗?
  答案是3400亿美元。
  也就是说,7年不到的时间,纳德拉让微软的市值翻了接近5倍,纳德拉相当于再造了5个微软。
  纵览全书,纳德拉采取的种种措施背后,充满了第一性原理的智慧。
  而这种智慧,绝不仅仅适用于商业,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今天我就把我的一点心得,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1、发觉微软灵魂,刷新微软使命
  纳德拉上任后,首先思考的是微软的使命。
  一谈到使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就是一句挂在墙上的口号吗?
  纳德拉不这么认为。
  纳德拉认为,使命是一家公司的灵魂,指一种最自然的表露、内心的声音,它会激发组织运用组织所有的能力,并提供内在方向。
  这一点,和乔布斯有异曲同工之妙。乔布斯曾经说过:"人类创作最根本的灵魂就是设计,而这个灵魂最终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外在连续表现出来。"
  在纳德拉之前,微软的使命非常简单:让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
  纳德拉发现,这个使命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使命更像一个目标,而并非最终目的。
  目标往往是有限的,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使命结束。而目的往往是无限的,目的的背后是价值追求。
  第二,这个使命已经出现了逻辑失恰。
  让每个家庭、每张办公桌上都有一台电脑是比尔盖茨40年前为微软确定的使命,这个使命在逻辑上存在极限点。在上世纪90年代,至少在发达国家,微软就已经完成了该目标。
  纳德拉紧接着问了自己2个问题:
  1、是什么最先激励我们开发个人电脑的?
  2、在那台原始电脑Altair(牵牛星)上为BASIC解释程序写下第一行代码,这背后的精神又是什么?
  经过深入思考后,纳德拉得出了他的结论:为他人赋能。
  对微软来说,它的灵魂是赋能大众,而不仅仅是赋能个人,以及赋能人们建立的组织,比如学校、医院、企业、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等。 纳德拉
  纳德拉进而提出了微软的全新使命:
  赋能全球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帮助他们成就不凡。
  这个使命刷新,为微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商业基石,在这个商业基石下,纳德拉用他强大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让微软重回巅峰,大象重新起舞。
  这个新的使命,正是纳德拉为微软找到的第一性原理。
  2、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要理解第一性原理,先要了解人类两种逻辑推演形式:归纳法和演绎法。
  先说归纳法。
  你在中国看到的天鹅是白色的,在美国看到的天鹅也是白色的,在日本看到的天鹅也是白色的,因此你得出结论,天鹅都是白色的。这是归纳法。
  归纳法是具像思维,操作上的试错法,实践操作在先,经验总结在后。归纳法的好处是快,坏处是不具备领域可迁移性。
  比如说火药,我们发明了鞭炮,可是却不能把这个技术迁移到枪炮里,要想迁移到枪炮里,必须下沉到数学物理化学学科。
  其次是演绎法。
  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也会死。这是演绎法。
  演绎法是哲科思维,逻辑上的试错法,理论假设在先,实践经验在后,演绎思维的坏处是慢,好处是可迁移性,一旦在逻辑上导出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所有的具像问题一下子全都化解了。
  比如牛顿力学解决了经典力学领域的所有问题,工程师把它应用到工业里,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从寻求真理的角度来说,演绎法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方式。但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都在用归纳法解决问题,只有小部分人小部分时间在用演绎法解决问题。
  演绎法并非无懈可击。演绎法有一个非常大的Bug,那就是前提的保真性。
  什么意思?
  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也会死。
  这句话的Bug在哪?
  在它的大前提:人都会死。
  人为什么一定会死?你怎么证明?
  你可能会说,因为我所看到、我所知道的,世界上就没有人不会死。
  但这句话本身又是一个归纳法。你等于用"人都会死"来证明"人都会死",用A来证明A。
  这就是归纳法的Bug。
  那怎么破解这个Bug呢?
  答案是确定一个更高链条的演绎推理结论。
  但演绎法的演绎链条不能无限倒退,必须最终有一个自确定的元起点。
  什么意思?
  你不要再去证明人一定会死,到此为止。这个就是元起点,这个就是定海神针。
  这根定海神针就是第一性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性原理往往是一些公理、假设、公设。
  第一性原理并非什么新的概念,早在公元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就对第一性原理有了系统性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曾说:
  在每一系统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它是一个根基性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真正理性化思想系统,一般都会运行在一条或有限条基本原理上。第一性原理是自变量,其它是因变量。
  第一性原理+演绎推理=思想或科学体系。
  3、第一性原理对个人有什么意义
  纳德拉刷新微软使命,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我请你再回过头来,思考下纳德拉刷新微软使命过程。
  纳德拉智慧地指出,让每个家庭的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只是一个手段而绝非目的。通过电脑赋能每个人,这才是微软的最终目的以及存在价值。
  赋能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是微软不证自明的第一性原理,微软此后做的一切决策都是基于这个第一性原理。
  我想请你再想想自己。
  对大部分来说,一生都要经历的几件大事,出生、接受教育、择业/创业、投资/理财、婚姻、养育子女、孝敬父母、面对死亡。
  我们在面对这些重大选择时,也要构建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在第一性原理的根基之上做决策。这么做的好处是,我们在选择时,将会有清晰的判断标准,更加能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
  作为一个职场人,肯定会面临跳槽的问题。
  当一个新机会出现时,你跳还是不跳,你是如何决定的?
  我想,大部分人在面临跳槽的决定时,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者说并没有建立自己的那个第一性原理。
  比如,你可以把"是否有助于提升你的认知"作为择业的第一性原理,你只要比较这2份工作,哪个更加符合这个第一性原理,就做出相应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性原理并不意味着只能有一个前提假设,完全可以有多个。
  比如,除了有助于提升认知,你还可以同时将"是否是内心热爱的"、"是否越做收益越大"等加入你择业的第一性原理中。
  当你养成这种理性决策思维时,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在"随意选择"。
  什么是"随意选择"?
  答案是遇到什么选择什么。
  两种不同的决策思维,长此以往,差距自现。
  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成年人的学习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否则花再多的时间,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最后的话
  巴菲特最重要的伙伴查理?芒格在一次采访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
  人类犯的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根据狭隘的经验进行单一归因,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是钉子,以多元的方式去构建和使用思维模型,你将会更接近真相。
  查理?芒格进一步说,一个人只要掌握80到90个思维模型,就能够解决90%的问题。而这些模型里面非常重要的只有几个。
  这段话何其智慧!
  而芒格也毫不吝啬地给了我们这种高级智慧的养成方法:
  学习各个基础学科知识,在头脑里形成一个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然后将实际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悬挂在这个强大的思维模型架上进行拷问。
  总结来说,任何事物背后必有道理,回归基本原理,从根本开始思考,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是顶级智慧的至简之道!
网站目录投稿: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