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文艺作品之间的区别帮你看懂你的精神食粮


  许多人认为作家们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以前我也这样想,因为作家需要洞察人性才能写出好东西。不过后来才明白作家与作家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在我正式学习心理治疗之前,我也曾经写过小说。那时对人生的理解不算深刻,所以我的小说都是以满足自我需求的想象为主。就像一个娶不到老婆的人就喜欢想象自己是韦小宝——咳咳,无意诋毁金大侠,金大侠还是有许多美女追求的。
  正式学习心理治疗以后,我也学了以治疗为主的creative writing。这种写作是完全自由的。老师有侧重点的选择一些题目或者问题,我们则自由发挥的写,可以完全没有束缚,语法,结构,中心意思都可以忽略,任何写出的东西都会受到鼓励。确实比小学生作文爽多了。只是这种写作之后,我们需要按照心理治疗的各种理论分析自己,于是幻想被逐渐解析,并且逐渐不再被需要。
  其实文学以其在填补人们的幻想上的功能不同,分三类。第一类是完全想象为主的写作。第二类是以纪实为主的写作,第三类则是以解析,了解心理真相为目标的写作。电影电视作品也不出这三类。
  想象为主的写作的功能是满足作者的对现实不满的幻想。这种写作能够引起大众关注的原因是,世界上大部分人也有类似的不满。大部分的爱情小说,奇幻小说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小说能刺激人们大脑中大量的多巴胺,功效就像游戏机差不多。比如说能够引起全球瞩目的哈利波特就是典型。哈利波特的童年烙印了我们大多数人对童年受到压抑和不满的记忆。青少年时期,突然进入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并且成为了这个世界万人瞩目的英雄,忽然有了魔法,可以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些都是大部分孩子10岁以前的幻想,罗琳女士完整的发挥这这个幻想世界,创造出一整套系统,观众肯定是相当过瘾。其实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拿着一张米奇明信片,幻想着自己进入那个世界的呆萌样子。
  爱情也是人类的一大幻想内容。与其说爱情是伟大的,不如爱情是人类对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温暖感受的完美回忆(见词条oceanic feeling http://en.wikipedia.org/wiki/Oceanic_feeling。)每一个人在子宫中似乎是能掌控一切的温暖记忆,成为了我们终生回不去的完美天堂。我们出生以后,我们便不再能够顺利的控制世界,童年便一点一点的失落。如果我们对从出生开始的每一刻都有记忆的话,出生大约是我们终生后悔的决定。于是爱情便成为了我们对那个世界的美好寄托。可是爱情在现实中也总是冲突不断,挫折不断的,于是文学家们便在书中创造各种不可能情境,使得爱情变得完满而合理,也造就一个个完全符合我们期待的完美爱人或者爱情故事,其实这就是对不完美生活的‘想象补充法’。这种爱情故事的典型特征便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林弟弟,无故对男女主角疯狂爱恋。沉迷于幻想世界使得我们大部分人觉得生活不再那样痛苦,甚至觉得有盼头。不过梦境究竟是梦境,醒来一看,现实无比凄凉。
  这样说的目的并不是批判这一类文学作品,其实我也爱看金大侠的‘神雕侠侣’,每每看到杨过与小龙女愿意为了各自献出生命就感动不已。不过喜欢一件事情如果知道我们自己为什么喜欢,便能够知止而定,不至于太沉迷。
  世界上大部分的引起轰动的大片都属于这一类,因为几乎所有人都在一生的某个时段沉迷于幻想,用幻想来认知世界,也是儿童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所以这种文艺创作,特别容易有市场。比如泰坦尼克号,未来战士,牡丹亭,还珠格格。
  第二类是纪实为主的文学作品。纪实小说,历史小说,许多以家庭生活为主的小说,以现实生活为主的小说,都属于这一类。其实这一类也包括一些对现实有深刻经历的作者写出的半想象的小说。这一类的特点在于不把主人公置于完美的想象世界,也不一定是悲剧世界,但是一定是比较写实主义的世界。这种作品往往会引起一定的惆怅,失落感,会让人感叹,世界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不会有很‘过瘾’的感觉。
  这种作品够引起人们强烈的情绪共鸣,是因为与我们的生活太接近,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的生活,并且对我们处理现实生活的问题有指导作用。我认为杰克伦敦写的马丁伊登就,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红楼梦,水浒传都属于这一类。这种小说对人类的情感理解也是很到位的,主要写作的目的在于复制。但是这种小说也一定是人类对现实的观察脱离了幻想,并且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或许我们会有印象,童年的时候我们的身边总是有一个想象出来的朋友,与我们交谈,玩,帮助我们。每当我们见到动物,都是会幻想动物是不是也有一个自己的世界。每当我们看见鸟飞,我们无法解释鸟为什么飞,便会想,肯定是有什么神在让鸟飞。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解释身边的现象的时候用的是自己的一套半想象的理论。
  人成年以后才逐渐能够脱离幻想,开始真实的去理解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但是即使这样,人类早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并不完善,比如我们看到风雨雷电,就不能够理解这些是自然现象,而喜欢把它们与神佛联系起来。所以对古代人来说,即使成年,也无法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而这种认知在早期人类中占据了大部分的思维空间。这就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附带有这种认知,比如在古代,遇见一个人莫名生气了,而且原因我们无从知晓,我们可能会把自己的观点加到这个人身上,会相信这个人是因为很‘坏’才生气的,甚至说这个人是邪魔附体。这导致我们很难脱离自己的的世界去真正的观察外部事物。而成就这种比较成熟的文学作品需要的恰恰是相对客观的认知。所以,人类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积累一些这样能够准确体察各种人的情绪的作者,所以小说一定是在人类意识发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中国也是在明清以后才正式有了章回体小说,水浒传,红楼梦这种大制作的小说,也都出现在那个时候,之前的文字记载或是很小很短的故事,以半幻想的神话为主。当然也有史官的记录,比如‘史记’,在正史之外也会有野史,但是长篇一定是经历了一段时间才出现的。这是因为人类需要一段时间去客观理解历史人物中各个人物的感情,再将这些感情用于写作加工,才能成就。
  第三类,能够拆解人的思维的文艺作品,则出现的更晚。只有到人们对思维中的幻想,幻觉完全破除以后才可能出现的创作。这种创作,对人的思维方式,生命的理解拆解的更彻底,简直是用放大镜观察人物情绪。作者往往能够很好的解释人物的行为,情绪。这种作品的特点是脱离了对错,脱离了刻板印象,对我们人物有非常近的,不带任何判断的观察,带有纪录片的意味,而且观众看完了会觉得内心复杂,但是又似乎很平静。比如比如,心灵捕手,美丽心灵,危险的方法,钢琴教师,我能想起来的还有一部德国电影Allein。我认为红白蓝也可以属于这一类,还有大部分伍迪艾伦的作品。必须承认认这些大部分都与心理学有关,伍迪艾伦自己经历了40年的精神分析,对自己,对心理学的理解可以说非常透彻。
  国内的作品我想一代宗师是介于这个层面与上一个层面之间。对心理的刻画非常深刻,但是似乎还差一点。因为王家卫还是在诉说一个成功者的故事,叶问和宫二还是有高下之分的。
  这种文艺作品不太容易被普通人理解,艰难晦涩,并不能一下子就吸引观众的眼球。但是对人类的感情拆解的很到位。它们早已脱离了用强烈的爱恨和欲望去充斥作品水平,不再是讲述爱恨与对错的故事。它们更写实,更接近内心深处。这种文学作品要该编成影视作品,对演员的素养也很高。
  你喜欢的是哪一类文艺作品呢?
  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网站目录投稿:凡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