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二本学生》一书引起广泛热议。 黄灯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8月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211"只占100多席,却长期占据媒体讨论的焦点位,庞大的二本及以下学生是模糊的背景板。 那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在干嘛? 作者黄灯就职于广州一所二本院校,至今已有15年。 而黄灯笔下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针对二本院校学生进行的田野调查",这类人群,何尝不是中国为数最多的普通人的缩影? 在作者的学生中,石磊就是一个典型的二本学生。 他出生在潮州市,是家里的独生子,因为从小衣食无忧。他直到大四那年,才意识到要毕业了,需要找一份工作。由于没有太多准备,毕业后,他错过了秋招和春招,进入了遍布街头的各类培训机构。 "四年之内换了六家单位,大一点的机构,又进不去。" 后来,他突然意识到,要是再这样下去,人生看不到任何确定的希望。 想了很久后,他发现自己只有一条路可走:回家考公务员。 总的来说,石磊还是很幸运的,在认真备考后,他考到了梅州国税局。虽然他内心里并不想做公务员,但胜在安稳,好过在外漂泊,却难有希望。 在事业稳定后,很快就结婚生子了。结婚时,父母拿出所有积蓄,给新房当首付。 但石磊每月的日子,还是"信用卡先还两三千,然后支付宝、蚂蚁花呗再还两三千,房子供两三千。"很难存下钱。 在社会的共识中,这群年轻人从不被期盼为"推动社会进步"的角色。 他们唯一被赋予的社会期盼是:养活你自己就行。 同样不容忽视的,还有就业"歧视"。一些用人单位招聘时只看"985""211"的牌子,直接将二三本院校的学生过滤掉,而专科学历更是处于学历金字塔的底层,在求职市场上受到冷落。 这就是"大多数"的尴尬之处: 学历和眼界的限制,使得他们在和顶尖学校毕业生竞争时,处在劣势的局面,从而很难成为真正的精英; 但身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又无法抛弃学历,落回真正的底层。 这样的大多数,是当下时代平凡而普遍的底色。 但就只能如此了吗? 有人说,努力考研弯道超车就是了,至少也不会失去获取资源的资格。 确实,很多人在毕业后选择考研,提高自己的学历,获得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还有不少职场人为了工作晋升,为了提升眼界和视野,为了人脉,很多人选择去读MBA。 据了解,国内知名商学院MBA就职报告显示,年薪在30万到40万的MBA毕业生占比为34.1%,年薪在20万到30万的排名第二,占比29.5%。 可以说,MBA是职场晋升和个人成长的加速器。 能够通过顶尖商学院层层筛选和选拔的人才必定都是商业精英,MBA的人脉可以说是一笔非常优质的资源,这也使得MBA学员无形中也增加了自己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了帮助职场人考上心仪的MBA院校,MBA智库联合15年考辅实战名师推出《MBA联考集训营》,帮助学员明确备考方向、制定学习规划,还有有群内1v1答疑,实现省时省心省力高效备考。 《3天MBA备考集训营》 MBA智库读者专享福利 限时0.01元(原价199元) 点击《3天MBA备考集训营》课程链接立即报名:https://ke.mbalib.com/#/column/457?from_source=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