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年底,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清查工作依旧紧锣密鼓。 12月底,是财政部、发改委、央行、银监会几大部委,要求各地上报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清理核实情况的大限。同时,"四方会谈"(银行、政府、企业、相关担保方)也处在讨价还价中。银行风险几何 有人说,地方投融资平台能够在各地不断涌现,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剧增,银行绝对是"帮凶"。曾经一段时间,各地市长、县长成了各大银行的座上宾。正是有了银行的摇旗呐喊,各地方投融资平台才不顾危险,纷纷冲锋陷阵。 11月初,上市银行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取得了利润近30%高速增长的业绩。但是在外界非常关心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风险问题上,监管层和银行却出现不同的声音。 银监会认为,地方融资平台仍是首要风险之一,并已经实施定期动态管理的平台贷款统计监测制度等。融资平台贷款的整体偿贷情况存在重大隐患,这些贷款大多采取整借整还方式,风险集中并滞后显现。银行的贷款准确分类和相应准备计提、资本权重等必须与早期风险信号匹配。 但银行方面似乎比较乐观。相关资料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工行平台贷款余额为830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项目自身现金流可完全覆盖本息还款的约6200亿元。建行的情况类似,该项贷款余额为7586亿元,占全部总贷款的14%,全覆盖比例为54%,约4063亿元,且两家大行平台类贷款的不良率均在1%以下。 工行相关人士近日表示,截至三季度末,工行本身有足够现金流来支付本息的平台贷款占比达到75%,且绝大部分还款来源还是项目本身。另外,建行方面介绍,该行超过四分之三的融资平台贷款已落实有效担保,不良率远低于总体不良贷款率水平,贷款减值计提充足。 "有不同的态度也正常,银行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口径去统计,同时,地方政府对第一还款来源界定的标准也不同,灵活性很大。所以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会好于监管层的风险判断。"一位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但同时他坦承融资平台风险还是比较大。首先是对财政资金的过度依赖。截至8月末,地方政府为平台贷款提供的财政性担保估值达3.6万亿元,是2009年全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1.1倍。其中有七个省的财政担保在其2009年财政收入的2倍以上。 其次还款周期较长且集中。目前平台贷款中八成是固定资产贷款,中长期贷款占到九成以上,其中54%的贷款期限更是在五年以上。 第三是抵押品受土地价格波动大。目前平台贷款抵押品绝大部分为土地,未来变现价值受土地价格波动影响极大,且部分土地抵押贷款尚未取得规划许可证、土地使用权证等权证,存在重大合规风险一 因此,对于银行而言,明确地方政府的还债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对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偿还本息的贷款应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定还款计划并落实还款措施,必要时应督促地方政府追加风险缓释措施或逐步收回存量贷款。 整理路线渐明 早在今年年初,监管层对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整肃大幕已经拉开,财政部出台《地方投融资平台基本处理意见(初步)》的文件,其中在保证在建项目完工的前提下,将地方投融资平台分为三大类,"新老划断"、"分类而治"是最令人关注的地方= 7月份开始,对地方投融资平台"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成为整理主线,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开展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四大环节"和"六步走"计划走上前台。其中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可概括为核清数据、建立台账、分类处置、缓释风险四大环节。平台贷款清查工作遵循的是"六步走"计划,即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分析定性、汇总检查、统一会谈、现场检查。 据了解,定性分析是整个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的核心环节之一。按照现金流覆盖比例,监管机构要求银行按照借款主体本身是否具有还款能力进行分类,将贷款划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和无覆盖"四类,覆盖比例依次为100%以上、70%(含)到100%之间、30%(含)到70%之间、30%以下。 据银行相关人士透露,最担心的就是地方政府"多头融资、多头授信",从而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把握其整体负债情况。为此,银监会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施动态台账管理,定期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台贷款进行明细账统{十。 所谓动态台账管理,就是在前期清查规范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台账,明确名单、贷款金额和还款来源。 目前,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除了按照监管要求实施动态台账管理之外,监管层还要求按照现金流覆盖原则开展分类处置工作。依据平台公司自身经营性现金流覆盖情况,平台贷款可通过整改为公司类贷款、保全分离为公司类贷款、清理回收、仍按平台贷款处理等四种方式进行分类处置。 "银行会逐步把‘融资平台的概念在贷款口径中取消,将公益性和非公益性融资平台项目分开,银行将把非公益性项目看做一般企业贷款来运作。"据相关银行人士介绍,从2011年开始,除了原有存量平台贷款陆续到期外,银行新发放给平台公司的贷款将与公司类贷款一视同仁,按照公司类贷款的审批条件和程序发放。 理财思维待变 地方融资平台不是个怪物,关键是要理清思路,发挥其有利优势。 提及2008年的天量信贷造成的融资盛宴,某财政局局长依然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市长,多次召开会议,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各投融资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思想一定要解放,行动一定要迅速,抢抓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难得机遇。" 现在回过头看,地方投融资平台如雨后春笋,确实有现实的需求。如果没有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刺激,我们也难以这么快就走出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但在应急之后,应该寻找一种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理念。 对于地方融资平台转型的方向,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最近出台l--份调研报告。报告认为,要区分融资平台的公益性与经营性,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来做,经营性项目应由民间资本来做。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在"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级财政满满当当,县级财政哭爹喊娘"的局面下,利用民间资金搞公共建设成为重要手段。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广为使用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共私营合作制"应该得到大力推厂。 "更需要重视的是,不仅仅是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更深远问题是,融资平台无所不为,大大挤压了民间资本的生存空间,是饱受争议的‘国进民退的重要载体。"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王元京认为。 财政部副部长李勇近日撰文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要和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地方政府要利用规范融资平台的契机,主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协调相关行业发展,重点对环保型、科技型、循环型产业予以投融资倾斜,而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 同时,要把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思考。为了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就要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界线。地方投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间接参与市场活动的一种渠道,只能在相关领域发挥扶持性、引导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