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市 100081) 【摘 要】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教师应当具有传授多个学科知识的能力水平。文章通过分析有关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文献,总结了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概念内涵、培养的必要性与现实诉求、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的建议,总结了对该问题研究的不足,也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视角,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教师;全科型;培养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在这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针对小学教育的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并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的卓越小学教师。由此可见,人们逐渐关注对于全科型教师的培养。为了促进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的发展,本文试图梳理对我国当前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概括、归纳,以有利于学者更好的进行研究。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概念与素质标准的研究 (一)概念界定的研究 目前,对于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含义现在尚无明确的解释,但是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且侧重于多学科的能力;有研究则强调全科型小学教师应具有跨学科、综合知识的教学能力,全科不是指对所有学科知识都能够系统地掌握,而是指知识面相对较广知识体系相对完整;也有研究则从课程实施方面来界定,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无论在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还是艺术类课程都可以讲授的教师;也有学者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要承担小学阶段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也有学者认为应强调全科型小学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融合,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能力。 (二)全科型小学教师具备的素质标准研究 有学者认为全科型教师应该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素质及教学技巧,也要具备综合的实践能力;有研究指出了全科型小学教师应具有的文化素质要求,即必须具备语数外三门主课中的两门和其他一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学者提出全科型小学教师应具有"GSP"能力标准,其中G指通识能力(general abilities),S指学科能力(subject abilities),P指专业能力(professional abilities);也有学者认为,去全科型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也要具有坚守的教育情怀、健康的人格心理。 二、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必要性的研究 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许多学者都给予了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学者认为,受现行的"包班制"现象影响,需要全科型老师。主要表现是在有些地区,学校规模在10人以下的占相当的比例。但是在现有的教师编制标准的前提下,这些学校不可能也不必配置足够数量的单科教师。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能够胜任各科教学。另外,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需要,适应小学课程综合化的改革要求,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点,也符合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现状。 有研究指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是源于现实的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现在教师发展较快,但是在许多偏远地区教师数量仍然严重不足,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农村学生相对分散。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适应了农村小学教师的现实需求。也有研究指出,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适应农村小学规模和编制紧缩的硬性要求;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开展农村教育改革和乡村文化建设的特殊要求。 也有学者指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国际上全科教师的应用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驱使,呼吁着全科小学教师的出现。另外,有学者认为,培养全科小学教师也是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方法之一。 三、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一)培养模式研究 有学者提出了实施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建立职前培养模式,探索并制定跨学科、复合型的全科型教师培养体制;构筑职后培训机制,建立并完善全科型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终身发展能力。 有研究指出免费定向全科型小学教师 "3+1"培养模式的建构。免费定向培养是指在大学期间实行 "两免一补", 即免学费和住宿费、 每月补贴生活费,毕业后到进校时签订合同,在定向区县从事一定年限的教学工作。实行 "3+1" 开放性合作办学模式;构建 "3+1" 全科性课程体系;构建 "3+1" 养成性实践教学体系。 (二)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有学者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首要任务,因此提出高校在课程结构上要加强教育类专业课程、全面广泛的开设选修课、调整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在课程内容上要开放多元,如开设文化通识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技能课程。 也有学者提出要重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尤其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形成开放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提出应开设科学文化课程、教学节能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 有学者以某学院为例,在课程体系改革上提出,高校在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学习;文理知识要相互渗透、均衡设置,培养全面发展、多专多能的小学教师。 总之,各个学者在课程体系上,高校应加强教育理论专业课的实施,同时也要开始选修课;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学习与练习;也有学者重视到了通识课程的开设。通识课程是近几年各高校正加强的课程,国际上也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学者们可针对通识课程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开发的研究。 四、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一)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有学者认为在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管理机制方面,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课程,教学结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并没有达到培养全科型下小学教师的预期要求;二是在资源使用方面,对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浪费比较严重;三是在培养模式方面,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并没有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模式趋于理想化;四是在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方面,没有专门的教材来培养全科型教师,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出现授課内容重复等现象。 另外,有学者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忽视了对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只注重学科专业的广度,而降低各学科的专业性;教师消极面对职后培训,并不重视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转型。 (二)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建议 1.在定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方面,有学者提出在招生选拔定向培养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时,要应严格把关定向培养教师的质量,选拔高质量的生源对其进行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另外,在对全科的教师进行定向培养的同时,还应借鉴成功推行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地区的经验,借鉴其培养和应用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打破各学科间的隔阂,充分整合不同课程的资源,做到专业化和综合化并存。 2.在建立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方式上,有学者认为应设置多类型、全面性的课程,课程设置主要以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三种课程为主,同时还要辅以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另外,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应紧密的结合,课堂与课外的紧密结合。 3.在建立和完善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教育方面,有学者提出教师入职以后,要经常的举办校本培训,这有利于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并实现其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倡导在职教师终身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达到与时俱进,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高校与基地校联合培养机制,以小学学校的实践为起点,以高校的理念为指引,共同促进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 4.在培养"实践型"全科型小学教师,构建新型教育模式方面,有研究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也要切实加大实践教学的训练力度;让全科型小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增强培养的针对性。 5.在明确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定位上,有研究认为首先要体现全科的理念和思维,不管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理论建构方面,要体现学科的全面发展和连续性;其次是要面向小学教育的现实,应对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五、研究的特点总结 总之,从以上的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其借鉴的地方。但是总体来看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研究大多都集中在理论层面,主要是对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以及价值的探究,缺乏对实践操作的研究;二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培养策略的探讨上,缺乏对培养的理念、目标、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等的研究;三是在研究方法上,有几篇文献使用调查法外,大多基本上都是文献研究法或文本分析法。 【参考文献】 [1] 卢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及农村小学教师现状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9(6):14-16. [2] 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2015,(4):83-85. [3] 周德义,李纪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55- 59. [4] 肖其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特质与发展模式.[J].教师发展.2014(3):88-92. [5] 周德义、李继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9). [6] 孟宪乐、张然.全科小学教师的培养:基于洛阳师范学院"名师实验班"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4,(4):71-73. [7] 王金銳、冶成福.青海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7):148-151.